。他們在各地開辦銀行,包攬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業務,興辦鐵路、通訊、鋼鐵、煤炭、石油等各種實業,成為了威名赫赫的財富家族。
紅盾家族和許許多多猶太財富家族一樣,以賺錢為要務,相信“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梅耶留下家訓,要子孫堅持家族的和諧,“只要你們團結一致,你們就所向無敵;你們分手之時,就是你們失去繁榮的開始”。
紅盾家族的致富之道,無非是懂政治、知經濟。不問政治,眼中只有賺錢,並不能保證賺錢,也不能保證守住賺來的錢;會玩政治,能賺大錢,也能守住賺來的錢。權勢、關係本身就是能帶來收入的資產。紅盾家族廣泛結交權貴,建立私交,甚至不惜與權貴家族聯姻,既積累了財富,也壯大了家族,做到了“財丁兩旺”。
紅盾家族堅持個人、家族和民族利益上的一致性。納坦曾拒絕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意志城市做生意。納坦之子列昂內爾(Lionel Nathan Rothschild)事功不在其父之下,曾借400萬英鎊的鉅款給英國政府購買埃及國王出讓的蘇伊士運河股票,從而使英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列昂內爾?羅斯柴爾德一夕之間成為英國舉國敬仰的大英雄。列昂內爾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他不願用基督教方式,而堅持要以猶太教方式用手按《聖經》宣誓,最後這個要求被接受。這是一個異乎尋常的勝利,讓長期受歧視和*的在歐猶太人受到鼓舞。列昂內爾有一句名言:“我有兩大榮譽:第一,我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員;第二,我是一個猶太人。”充分表明了他乃至紅盾家族世世代代的家族和民族利益取向。
紅盾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有著重大聯絡。在20世紀初,曾向遷往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數百萬美元的資金,幫助他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裝置,安居樂業,也積極參與猶太重新建國。英國政府頒佈的《貝爾福宣言》宣稱要使巴勒斯坦成為“猶太民族之家”,成為後來以色列建國的藍圖,這個著名的歷史性檔案,是以英國外交部致羅斯柴爾德家族英國支脈的納坦尼爾?梅耶?羅斯柴爾德(Nathaniel Mayer Victor Rothschild)勳爵的名義發表的。
紅盾家族的猶太家世及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聯絡,自然而然成為歷次反猶主義的衝擊物件。在納粹統治德國的時代,羅斯柴爾德家族德國支脈的許多成員遇難。此外,種種基於反猶主義的以紅盾家族為故事主角的陰謀論也大行其道,滿足了一部分人對這個家族隱秘的財富和行為的想象。《The Money Masters》及其在中國的翻版《貨幣戰爭》,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紅盾家族的故事還被搬上了銀幕和舞臺。1934年好萊塢電影《羅斯柴爾德之家》(The House of Rothschild)由George Arliss和Loretta Young主演,以梅耶的生平為故事的主線。這部電影的若干片斷上了納粹的反猶宣傳《外部的猶太人》(Derewige Jude)。百老匯音樂劇《羅斯柴爾德家族》(The Rothschilds),還獲得過1971年Tony Award的提名。
有人指出,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謀求主宰人類財富的陰謀史。這次次級抵押貸款爆炸式發展成就了抵押貸款銀行家和經紀人的一夜暴富,可隨之而來是金融巨頭們慘痛的損失,除高盛外,無一倖免。《貨幣戰爭》也提出了陰謀論的觀點,認為在美國曆史上的歷次經濟危機、金融危機,都存在一小撮的幕後黑手,也就是所謂的國際銀行家們,他們策劃了陰謀,導致了危機。
其實,每一次危機產生的原因都非常複雜,很難把一個金融危機簡單地說成是一個或少數的國際銀行家蓄意策劃的結果。事實是要比這個複雜得許多,有很多客觀的原因。另外,從行為心理學來說,如果說有一小撮的國際銀行家蓄意製造金融危機,那麼他們一定從中大發橫財,但事實是,每一次金融危機最直接的、損失最慘烈的都是金融機構本身,哪怕是全球最大、歷史最悠久、品牌最好的機構都難以倖免。市場經濟的一個根本的準則就是自由競爭、淘汰、擇優生存。金融業是競爭最激烈的一個產業,它也是受監管最嚴格的產業。金融機構不可能勾結起來,去製造一種危機。
羅斯柴爾德家族在1865年出現戰略判斷失誤,認為美國經濟不會大幅度發展,於是把它在美國的分行都撤銷了。這是一個致命失誤,直接導致了摩根家族的興起。失去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