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媒體報道羅斯柴爾德大量購入國債,引起了債券價值的上漲。當牛市形成時,包括他兄弟在內的投資人都紛紛拋售已兌現到手的利潤,他則堅持不斷地買進。到了1817年下半年,債券價值上漲了40%,他才出手,獲得的利潤相當於今日的6億英鎊。在這兩年的時間內,他當然不可能操縱情報。他的競爭對手說出了實情:“我們誰也沒有羅斯柴爾德在金融操作時那樣強硬的神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金融市場的起源
羅斯柴爾德成功依靠的不是陰謀,而是一個嶄新的舞臺,即包括股票市場在內的現代金融制度。在十五六世紀以來的歐洲大國競爭中,政府權力受到限制的國家大多崛起為大國,政府權力很少受到限制的國家,雖然一度稱霸於世,卻都不免於衰落的命運。這裡最關鍵的因素在於金融市場的成立。
在近代社會之前,經濟以農業為基礎。而農業的生產力只能產生非常有限的盈餘。政府(主要是王室)即使有絕對的權力對百姓進行盤剝,所能獲得的財政收入也非常有限。但是,在列國競爭的時代,軍事危機不斷。每一次軍事危機提出的財政要求,都遠遠超出了政府那些缺乏彈性的歲入所能承擔的範圍。這時唯一有錢支付這些突如其來的巨大開支的就是商人。於是,各王室為了打仗而不停地向商人借貸。作為貸款的條件,他們把自己在未來幾年的主要歲入都抵押給這些商人。這些商人到時候扮演著包稅商的角色,替這些王室收稅,並把所得直接裝進自己的腰包。有的商人則以貸款換得對一些重要的戰略性資源的壟斷。比如,英格蘭的羊毛和那不勒斯的糧食,就經常被抵押給佛羅倫薩的商人。
商人大筆向政府放貸,政府以來年的歲入逐漸償還,這就給金融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有的政府,除了向大商人借貸外,索性自己發放債券,甚至強制富人們認購。持有這種債券的人,遇到急需用錢的時候,則以折扣價格將債券賣出換得現金。政府財政狀況好時,不僅可以按時兌現債券的價值,還能支付利息。但當政府財政破產時,債券則如同廢紙。比如,面值100塊的債券,市場價格可能是80塊,也可能不足10塊,債券會隨著政府的財政信譽而在市場上大幅度波動。這種債券在市場上頻繁交易,實際上和股市交易已經差不多了。現在華爾街上市公司發放的股票雖然和債券不同,但從金融市場融資意義上,與債券大有相通之處。
這種金融市場,無不鑲嵌在具體的政治框架之中。專制君主,如西班牙王室和法國王室,都依賴這樣的借貸。但是,因為這樣的君主權力不受限制,在財政危機時刻動輒廢除自己所欠的債務,借錢不還。那些放貸的商人,在這種情況下則是“秀才碰上兵,有理說不清”,錢收不回來不說,有的甚至還被國王*、傾家蕩產。所以,這樣的國王財政信譽非常糟糕,借貸借不到不說,即使借到了,利息也非常高。相反,立憲君主,特別是共和體制的政府,權力受到種種約束,不能輕易賴賬,財政信譽非常好。在戰爭的關鍵時刻,揹著鉅額赤字仍然能以低息獲得大筆貸款,最終在財政上把對手拖垮。從這種意義上說,財政金融決定著大國的興衰。只是這種決定性的因素是長期的歷史演進而形成的制度架構,而非個別人在這種架構中的投機。
這一金融市場形成的具體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中世紀晚期義大利北部的城市國家,如威尼斯、佛羅倫薩等,率先發放政府債券,其商人也競相對歐洲君主放貸,實際上是中世紀的華爾街。日後這種北義大利財政,隨著商業擴張北上,影響了相當於當今比利時、荷蘭地區的低地國家,導致了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等金融中心的形成。到了16世紀末,這些地區不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和盤剝,揭竿而起,最終建立了獨立的尼德蘭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的主力,其實就是幾大獨立商業城市。在某種意義上說,尼德蘭共和國的誕生無異於把義大利的城市國家轉化為民族國家,同時儲存了城市國家的商業和金融制度,標誌著現代國家的誕生。現代的金融市場、股票市場,也都隨之在這裡崛起。北義大利財政由此轉化為荷蘭財政。1688年,來自尼德蘭的威廉三世突襲英格蘭而成為英王,荷蘭財政也借這一“光榮革命”而傳到英格蘭,和當地的憲政體制融合,最後打造出倫敦這樣的金融中心,也奠定了日後大英帝國的財政基礎。
當羅斯柴爾德登上歷史舞臺時,這種憲政體制下的金融市場已經基本形成。英王室習慣於把國家的一些基本職能外包給商人,並從金融市場中大規模借貸。1756—1763年,英國靠著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