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即使有幾十億馬克;也只有捱餓的份兒,那他們一定會作出這個結論:我們不能再聽命於一個建築在騙人的多數決定的玩意兒上面的國家了。我們需要*(轉引自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
第二件事是,停戰以來,德國人民第一次聽見了好訊息——持續將近三年的惡性通脹,在1923年底開始得到緩解和控制。這與1923年11月的一個任命有關,46歲的德意志帝國銀行董事亞爾馬?霍雷斯?格里雷?沙赫特被任命為國家貨幣流通專員。
沙赫特1877年1月生於特因利夫(原屬德國,現屬丹麥),父親是德裔美國公民,母親是丹麥裔。小亞爾馬聰明而勤奮,具有德意志歷史上那些百科全書式學者的天資氣質,他先後專門學習過醫學、哲學和政治科學,年僅22歲就得到了經濟學博士頭銜。年輕的沙赫特博士秉承父業,進入德雷斯頓銀行。他本人出眾的能力加上父親在金融界廣泛的人際關係,沙赫特一帆風順,很快成為引起關注的金融精英。1916年,他成為德國國家銀行的董事之一。1923年,沙赫特臨危受命,拯救災難中的德國貨幣流通體系。
貨幣崩潰的根源在於沉重的賠款負擔,沙赫特當然清楚,一切金融改革的舉措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只會引發更可怕的動盪。他上任之後,立刻從兩個方面齊頭並進:一邊尋求外國金融資本的支援,一邊改革貨幣,用新的地產抵押馬克(Rentenmark)取代極度濫發的舊馬克。歐洲的鄰居和對手們都不願意提供幫助,沙赫特只好把目光投向美國。 。。
誰扼住了德國通貨膨脹的狂瀾(2)
20世紀20年代的華爾街,不斷在狂歡的氣氛中迎來繁榮奇蹟,幾大主要銀行財團積累下來的資本迫切要向外擴張。*曾有言道,300%的利潤下資本就敢冒上絞架的危險,絞架尚且不怕,何況區區一個德國。1924年,以美國銀行的查爾斯?道威斯為首的委員會推出了“道威斯計劃”,1924—1928年內總計8億美元貸款流向德國,幫助它償還凡爾賽條約的賠款,利息收益直接投資於德國市場。同時,國聯調停法、比兩國撤軍,接管魯爾工業區。沙赫特用國家銀行黃金儲備為基礎的新馬克,以1∶30億的懸殊比率兌換舊馬克,到1924年8月這個過程基本完成,馬克匯率開始在國際市場上穩定下來,國際投機者逐漸停止了對它的攻擊。折磨德國的漫長通貨膨脹結束了。
1928年,沙赫特率領德國國家銀行代表團,與美國為首的國聯賠款委員會談判簽訂了“楊格計劃”,它是“道威斯計劃”的延續,德國每年只要付賠款額的1/3,剩下的部分可以推遲。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之後,胡佛總統乾脆提議暫停德國賠款的90%。等到1933年納粹上臺,就壓根一分錢都不給了。
“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背後,都站著華爾街金融巨鱷J�P�摩根的龐大身影。道威斯計劃,據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卡羅爾?奎格雷的研究結果,“很大程度上是一個J�P�摩根產物”,而“楊格計劃”的這位“楊”——Owen Young,直接就是J�P�摩根派出的代表。這兩個計劃最大限度保證了美國金融資本的利益,在1934年分業法案之前,像摩根這種巨無霸的“金融恐龍”一手控制信貸,一手承銷證券,去了德國的貸款在華爾街發行成債券,鉅額佣金收入滾滾而來。
然而,“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的另一個結果,卻是雙方始料未及的。那就是“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的美國資本*裸佔領了德國實業界,將德國私人資本嚴重排擠出去。德國中小企業破產,實業資本流失,造成了大面積失業,剛剛穩定的經濟又面臨考驗。
在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中,受打擊最嚴重的就是德國。因為它的經濟沒有緩衝的餘地,它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勢力範圍和海外投資;除了龐大的國外債務,另外交付大量的戰爭賠款。這個時候的德國人民處於飢寒交迫之中。許多人對這個世界絕望了,僅柏林每天就有60多人自殺,這還不包括凍死和餓死的。德國政府對此採取了什麼措施呢?對外宣佈停止賠款,對內把納稅額提高了幾十億馬克,而且還大量削減工資、救濟金和養老金。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對政府的不滿逐漸爆發出來。全德國都爆發了暴風雨般的*和失業者的示威*,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人民特別是小資產階級對魏瑪共和國已經徹底失望,他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出路;德國統治階級對面對危機無能為力的政府也日益不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