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在歷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1924—1928年期間,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復到大戰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復典型的金本位制。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這就是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制的一系列特點,因此,也稱為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該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衝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為什麼會崩潰呢?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5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2/3。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於購買軍火,並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
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對國際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為各國貨幣普遍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開啟了方便之門。這是因為廢除金本位制後,各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戰,會濫發不兌換的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不僅使各國貨幣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
2�導致匯價的劇烈波動,衝擊著世界匯率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大體上是一致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比較穩定,匯率制度也有較為堅實的基礎。但各國流通紙幣後,匯率的決定過程變得複雜了,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匯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匯率制度,影響了國際貨幣金融關係。
總之,羅斯福總統之所以廢除金本位,不是因為國際銀行家的陰謀,而是時代使然!
。。
誰扼住了德國通貨膨脹的狂瀾(1)
20世紀20年代初,“一戰”硝煙遠去未久,古老的德國籠罩在一片幾乎毫無希望的風雨悽迷中。人們尚未來得及擺脫戰敗的沮喪和羞辱,嚴峻的生計問題就緊逼了上來。德國在戰爭中喪失了總人口的10%和將近1/7的土地,換來的是每年1320億金馬克的賠款,相當於1921年德國商品出口總值的1/4。德國拿不出這筆錢,法國就夥著比利時、波蘭,毫不客氣地進佔了德國經濟命脈魯爾工業區,是為“魯爾危機”。
真正的災難開始了。隨著印刷機全速開動,1921年1月31日,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惡性通貨膨脹,死神翅膀的陰影開始籠罩德國經濟。美元與馬克的比率從1921年1月的11∶64,到1923年11月已經崩潰為1∶42000億。如此駭人的程度,即使到今天,也只有1946年的墨西哥和1949年的中國可以相提並論。農產品和工業品生產都在急遽萎縮,市面上商品短缺,唯一不缺的就是錢,紙錢!1923年《每日快報》上刊登過一則軼事:一對老夫婦金婚之喜,市政府發來賀信,通知他們將按照普魯士風俗得到一筆禮金。第二天,市長帶著一眾隨從隆重而來,莊嚴地以國家名義贈給他們10000億馬克——或者半個便士。
1923年11月,德國發生了兩件對歷史有深遠影響的事件。
第一件事是阿道夫?希特勒發動了以失敗告終的慕尼黑啤酒館政變。但是這位行為藝術家的結局是被迫鬱悶地在監獄裡寫《我的奮鬥》。在書裡希特勒提到了他對通貨膨脹及其原因的看法:“政府鎮定沉著地繼續印發這些廢紙;因為;如果停止印發的話;政府就完蛋了,因為一旦印刷機停止轉動——而這是穩定馬克的先決條件——騙局馬上就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果受驚的人民注意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