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一回 小試身手

“機、機弩!?陸仁的船隊裡怎麼有這東西!?”

這個聲音很大,而在海馬號的瞭望臺上,陸仁的嘴角向上微微一揚,陰側側的同時還帶著少許的邪氣,輕聲怪笑道:“真夠扯淡的,這些傢伙也不打聽打聽我陸仁的斤量?不知道老曹和袁紹在官渡對恃的時候,那些發石車是我弄出來的嗎?那些大傢伙都不在話下,這些機弩我還會整不出來?在那個時候我就跟老曹過,領兵打仗什麼的我是不行,可如果是拼裝備,這個時代詁計還沒誰會是我的對手。”

這裡要一下,陸仁船中的機弩並不是漢時人們所知的普通大弩,而是陸仁與雪莉進行過全面改良的半自動型機弩。

在電影《赤壁》當中,諸葛亮所製作的那種拉桿式連弩在現實中確實存在,並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東西,而且據很可能就是諸葛亮研發的出來的連弩。根據史物原型並由後人復刻重製出來的機弩,現在可就在哪間博物館裡面放著。而陸仁與雪莉在得到月背基地主電腦從現代網路裡搜尋來的構造圖之後,根據目前自身的實際情況對這種連弩又作了進一步的改良。

簡略一∫∫∫∫,m.→.c↙om些來,就是加大了尺寸,用增加弓臂與弓弦長度的方法來增加箭支的射程與攻擊力度,同時還在臂尾的弦位上追加了滑輪以減少拉弦時的力量消耗。

然後是修改了箭匣的結構。原弩的箭匣結構是要把數寸長的短箭一支一支的扣進匣去,那架式倒挺像是給泵式散彈槍上彈,上箭速度也相對較慢。這種上箭方式如果是一群弓弩手在正常的軍陣作戰中進行分組多段式射擊,對箭陣的密集度與持續度的影響自然不大,但在船隻上,特別是陸仁與糜貞手中這些要進行長途貨運的船隻上,根本就不可能也不允許船隻裡搭載過量的人員來進行多段分組式的射擊。想想也知道,船隻的總積載量也就那麼多。人手要是帶多了那貨物放哪兒?再人員們的吃喝住也要佔用很多艙位。

此外就是船隻上的空間有限,弩弓不允許安置得太多,如果延用原弩那種一枚枚往匣里扣箭的上箭方式,那麼在應對當時那種以快速接近再登船肉搏的水戰方式上,箭支的連續射擊就肯定會出現較大的空檔,這對單船人員相對偏少,而且缺乏實戰經驗,肉搏戰能力較差的“陸氏水師”(權且這麼稱呼吧)來搞不好就會成為落敗的致命。

因此,陸仁與雪莉把箭匣改良成了類似於現代自動型槍支裡彈鼓式的結構,不過是倒置在弩弓的上方。單是一個箭鼓裡的箭支就足有過百支之多。而且箭支的補充也相當方便快捷,只要把箭鼓上方的蓋子開啟,再把大把大把的箭支擺正方向放進去也就行了。而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直接更換掉整個箭鼓!

接下來是擊發結構。原弩的擊發拉桿是在弩弓的上方,而陸仁的機弩上方可架著箭鼓呢,擊發拉桿自然不能採用原弩的結構,所以是把拉桿改在了弩身的下方,同時還把單純的拉桿結構改良成了相對來更為省力且快捷一些的齒輪式絞盤結構,發箭手坐在弩弓的後面不停的轉動絞船就行了。而這種操作方法到有像……腳踏車的兩個腳踏板!雖是用兩隻手來轉,不過在必要的時候發箭手的確可以躺在甲板上然後換用兩條腿來玩命的蹬。

最後是對弩弓支架的改良。這個陸仁與雪莉採用了後世炮架的結構,使弩弓在縱向上可以進行仰、俯角各40度的調整,橫向上則可以進行左右各60度的調整。這樣當單側船舷的幾架弩弓配合起來時。在中距離射擊面上基本上不會出現射擊死角。

不過由於這種箭鼓式機弩的重量相對較高,構造上又受到了當時工藝技術的限制,仰、俯角的調整其實不太方便,但橫向掃射面調整卻沒有什麼問題。因此在實際使用時。弩弓要先調整並固定好仰、俯角的角度,然後再進行橫向面的快速掃射。

而為了彌補陸氏船隻因為船體較大、甲板舷位較高所造成的弩弓俯射著箭線位過於單一,在船身中部艙位還另置了弩弓與箭窗。在縱向上可以進一步的擴大中、近程的箭支覆蓋面從而減少死角。像旗艦海馬號與另外兩隻副旗艦作為大型船甚至光船身中的弩弓就有兩排,連上甲板上的弩弓一共是三排。

人員配置上,每架弩弓由兩個人合力操作,即一人主搖輪發箭,另一人負責進行弩弓的射擊瞄準,箭支的補充則有專隊的隊來做。綜合起來,這種弩弓在正常情況下可以做到兩秒三箭,操作人員的體力消耗也較少。要是碰上搖輪手力氣大而且玩了命的搖,甚至可以做到三秒七箭!這在當時已經是很恐怖的連射速度了。

廢話也不再多,只海馬號與另外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