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
被陳耀陽這麼一說,柏毅頓覺啞口無言,陳耀陽說得沒錯,在確定t—34\85的改裝方案時,抽菸器和仿製版的“食雀鷹”紅外夜視系統還好,關鍵是用於增強防護的反應裝甲遲遲拿不出來。
原因無他,只因為柏毅在附加裝甲方案上使用的根本不是當下的聚亞氨脂填充物式的附加裝甲,而是具備對破甲彈和穿甲彈都擁有極佳防護能力的爆破反應裝甲。
其原理是利用設定在裝甲模組內部的炸藥反衝力,來抵消破甲彈的金屬射流以及穿甲彈的合金彈頭,無論是效果還潛力,較之只能對破甲彈產生一定抵禦效果的聚亞氨脂填充物式附加裝甲要好得多得多。
然而也正是因為爆破反應裝甲的優異效能,其研製難度也十分巨大,特別是最核心的炸藥鈍化劑以及定向爆炸控制兩項關鍵技術,別說是在眼下的50年代初,就算是在幾十年後的21世紀初,那也是裝甲領域核心的技術難點。
先說炸藥鈍化劑,若是沒有這種合成試劑降低炸藥的敏感度,披掛爆破反應裝甲的坦克,那跟前去送死的自爆卡車沒什麼區別,只要敵人一發子彈,坦克就能隨著那一塊塊爆破反應裝甲一同炸上天。
所以炸藥鈍化劑必不可少,而解決完鈍化劑的有無,那便是更關鍵的用量,用得多了炸藥就會變得毫無反應,哪怕高速打來的反坦克彈藥擊中爆破反應裝甲,內中的炸藥也不會引爆。
如果用得少了,可能敵人的小口徑彈藥打來就能導致爆破反應裝甲還沒等到殺傷力強大的反坦克彈藥就已經被人輕而易舉的破壞掉,屆時被拔了一層皮的坦克自然也逃不過敵人真正的殺招。
所以鈍化劑的使用既不能讓炸藥太遲鈍,又不能讓它提前引爆,而是要在真正有威脅的反坦克彈藥打來再開啟爆炸反衝擊模式,方才是最佳的效能指標。
而這便涉及到對當前主流反坦克彈藥殺傷力、動能指標和穿甲指標的大量計算,以及鈍化劑與炸藥合成方面的海量試驗。
至於另一項關鍵的炸藥定向爆破也是一樣,需要難以想象的計算與試驗,方才能尋找出即能夠阻擋來襲反坦克彈藥,又能夠保證其他坦克上相鄰裝置安全的平衡點。
不然任其示意爆炸,不但有可能導致其他裝甲模組大量殉爆不說,也對坦克瞄準裝置,甚至是人員都會造成難以想象的損害。
也正因為如此,哪怕幾十年後各國的那些二代、三代坦克上的爆破反應裝甲是披了很多,但細數下來也不過是那幾個軍工強國的作品,沒辦法,實在是那些天量的計算和試驗根本就不是一般小國能夠玩兒得起的。
按理說如今的中國也玩兒不起,計算還好,沒有計算機,那些中國的科技人員即便是用算盤也會把所需的資料加班加點的算出來,無非是時間長了一點罷了。
關鍵是試驗,要知道爆破反應裝甲所使用的鈍化劑可不便宜,試驗一次、兩次還可以,若是成千上萬次的試驗,那根炸白花花的雪花銀也沒啥區別。
不過好在,柏毅這個前世的軍事裝備研究生,對中國那些個“FY”系列爆破反應裝甲還有些瞭解,再加上斯圖騰貝格這位前德國軍用化工大師的助陣,能夠大大減少相關試驗的用量。
不然的話,白雲廠就算砸鍋賣鐵也支撐不起這種真正的燒錢舉動,可饒是如此,白雲廠今年的科研經費也因為爆破反應裝甲這一項,就被耗了個七七八八,方才能將那些必不可少的計算與試驗,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完成。
如此,這種爆破反應裝甲必然趕不上當下的朝鮮戰爭,也就談不上軍備首長所希望的那樣,在實戰中找尋裝備切實道路的現實精神。
所以柏毅才會一方面抓緊爆破反應裝甲的研製工作;另一方面將聚亞氨脂填充物附加裝甲,作為一種爆破反應裝甲的臨時替代品優先做出來。
畢竟這種由蘇聯70年代初期開發的,旨在抵禦破甲彈的附加裝甲,很好的秉承了數量裝備一貫的思想,簡單、有效、製造便捷,就算是如今毫無坦克裝甲車輛製造技術的中國,在生產這種附加裝甲上都沒有任何難度。
那些個薄鋼板和焊接工藝自不必說,中國工業就算再落後,這點兒加工能力還是有的,至於內中的聚亞氨脂填充物,醫院裡所使用的手術手套還是很好搞到的,於是乎這種附加裝甲只用了不到一個星期就被柏毅做出來。
正因為如此,在柏毅看來,能把老毛子二十年後搞出來的東西,提前告訴他們,哪裡算是坑,簡直是對他們好得不要不要的。
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