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七五章 皇帝的憤怒

李元吉收下這十九名四大書院的學生作為學生的同時,朝中對此的議論也是始終未曾間斷。

為此而擔憂的人有很多,表示無所謂的也有不少。

就在科舉正在進行的時候,魏徵卻是單獨的找上了李元吉。

“臣以為,陛下收納這十九名學生的行為有些不妥。”兩人剛一見面,魏徵便直接切入正題。

這件事情他早就知道了,也在很早的時候就想提出來,可那個時候並不是時機,雖說現在有些晚了的感覺,可同樣的,對於魏徵來說,這並不算晚。

他在等,他在等朝中大臣們的態度,現在大多數人都表示反對,那麼他也就是時候站出來了。

勸諫也是分時候的,如果李元吉當著他們的面提出來,魏徵自然可以直接勸諫,可這次是李元吉直接做下的決定,並沒有在內閣提出來,這也就導致了魏徵沒有合適的機會來勸諫。

而最開始的時候,魏徵也只是以為李元吉想要教他們一些技術方面的學問。

但是現在,隨著這十九個學生的到來,他卻對此一無所知,於是,形勢已經不允許他繼續等下去了。

“卿為何會覺得不妥?”李元吉反問著魏徵。

“臣以為陛下親自授徒的好處有幾點,其一,可使這十九名學生的成材率更高,其二,陛下可對其進行專一的培養,其三,對於大唐江山社稷,也有一定的穩定作用。”魏徵反其道而行之,反倒是直接說出了幾個好處。

可在李元吉聽來,這所謂的好處的確就是好處,可也很明顯,魏徵這是在含沙射影,用這些好處來告訴自己這麼做的壞處。

所謂的成材率更高,這指的不就是這十九人因為有了天子門生這個實情,在將來的仕途中必然會一帆風順嗎?

其實想想也是正常的,一個是自己親自教匯出來的學生,一個是還需要去熟悉適應的陌生學生,哪個具有優先的權力,這還用考慮嗎?

對其進行專一的培養,指的不就是說自己可以對他們為所欲為嘛?

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自己想要什麼,他們就可以給自己什麼,沒人會給自己提出反對意見,沒人會給自己提出一些難處,至於難不難,那是他們自己考慮的,該將這個難放在誰的身上,那是他們自己的決定。

而對大唐江山社稷的穩定,的確有,幾十年後,朝廷高層都是皇帝的學生,這能不穩定嗎?

可這也是一句反話,既然高層都是你皇帝的學生,那天下那麼多的書生又還有什麼奔頭?

苦讀學問,誰不是為了將來可以走上高位?誰又甘願於上限只能在某個地方?

長久以往,必然會對大唐的學子們產生巨大的打擊,使他們無法安心的學習,而總是去擔憂自己的將來。

如此一來,辛辛苦苦締造出來的科舉制度,雖然不至於廢掉,但是其含金量以及學子的參與興趣卻會極大的減小,換言而知,這個決定對於大唐來說,對於長久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那卿覺得,朕當如何為之?”李元吉繼續問著。

“朕覺得,陛下應不為之。現在的各項制度都很好,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學生可以專心學習,官員可以安心的去主政,商人則可以專一經營,大唐的形勢是蒸蒸日上的,每一日都有不同的景色,而陛下最應當做的,便是不做,然後讓時間去驗證這些制度的可靠性,而一旦發現了不妥之處,或是廢棄重提,或是進行微調,此一可安撫天下,二可令天下心歸朝廷,三可令陛下保持現狀,或擁有更高的聲望。”魏徵直接說道,顯然在來之前便已經想好了對策。

不做,就不會出錯。

如果是在亂世,是在民間生靈塗炭的時代,這種行為是萬萬要不得的。

可現在的大唐已經穩定了下來,並且各行各業也都有了起色,那些內閣大臣們甚至私下裡聚會商討了一下,根據現在的情況以及對未來的預判,最終給了個極為保守的資料。

所有人一致認為,若是大唐能按照現在的形勢走下去,最多二十年便可令大唐的國力恢復到前隋鼎盛時期。

而最為激進的是馬周,他認為十年的時間就足夠了。

但更多的大臣還是覺得十五至二十年更靠譜一些,當然,這只是對未來預判的分歧,並不是什麼大事。

可不管怎麼說,這也證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內閣成員們,大多數都能在有生之年見到大唐盛世的到來。

而盛世,什麼是盛世?

說一千到一萬,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