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色身的存在,就名為第一重極堅固的大妄想。(色)
〃就如上面所說的:心想登臨很高的懸崖,就能夠使你的身形真能感受到酸澀。因為有了感受,就能夠使你的色身起變化的作用。那麼你現在的順益性的快感與違損性的痛苦,兩種現象互相交換奔騰,就名為第二重虛而明的妄想。(受)
〃由於你有思想念慮,指使你的色身起一切作用。你的身體如果不屬於思慮之類,那麼,你的色身,何以會隨念慮所指使呢?何以會在種種吸取外界境象當中,心裡發生各種作用,形體就會跟著去取得,與你的思念相應配合呢?醒了就成為思想的心,睡中就形成一切夢境。那麼,你的想念搖動妄情, 就名為第三重融通的妄想。(想)
〃生理上的變化,念念不得停住,隨時隨地在運動密移。指甲在長。頭髮在生。氣機在訊息往來。容貌在改變衰老。新陳代謝,日夜互相更代,你卻沒有覺察。如果這些變化不是你自己,何以你的身體會變遷?如果那就是你的本來真心,你何以又不覺不知呢?所以說你的一切行動,都隨念念遷流而不停,就名為第四得幽隱的妄想。(行)
〃你在精明清淨、湛然不動的境界中,就信這個是永恆不變的心性。那麼,它在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外見聞覺知四種現象。如果這個實在就是你精明的真心,就不應該容它受外界熏習染汙的妄習進來。何以你們在多年前看到一件奇物,經歷若干年後,對於它記憶和遺忘都不存在了。後來忽然重新再看到那件奇物時,就會宛然記憶起來。那個記憶一點也不曾遺失呢?那麼,在這個明白精了、湛然不動的境界中,念念俱受外界外物的薰染,無法可以計算它究竟有了多少。因此你應當知道,這個湛然不動的心境,並不是真心。它猶如一股急快的流水一樣,從表面粗看起來是很恬靜的,其實只是流動太急,所以你看不見它在流,並不是真實不流。如果這個境界,不是妄想的根源,它哪裡會受外蚧事物妄境的熏習呢?除非你的六根,修到隨心怕欲,可以互相開合的時候,這個妄想,是無時消滅的。所以你現在的見聞覺知的作用,其實都是一連串的幾微妄習所生。就是那個湛 然明瞭的境界,也還是虛無無象的一種境界。就名為第五重顛倒微細的精想。(識)
〃這五重感受的陰境,就是五種妄想所形成。你現在要想知道它的原因與界限的淺深關係,必須明白色與空,就色陰的範圍。感觸與離了感覺,就是受陰的範圍。記憶與遺忘,就是想陰的範圍。生起滅了,滅了還生,就是行陰的範圍。湛然不動,入合於湛然清淨,就是識陰的範圍。這五陰的本元,是重重疊疊所生起的。生起時,是因為識陰的作用而先有。滅除時,須先從色陰去除滅,《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經在前面示知你一條華巾上打成六個結的譬喻,何以依然還不明白,再發出這個疑問呢?你應當把這個妄想根源,心得開通的道理,傳示將來末法之中,使一切修行的人們,令其認識一切都是虛妄的作用。對於這個妄想自生深厭,便會知道有涅磐之存在,再不留戀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了。〃
楞嚴法要串珠
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在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所從。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 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諸作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要互相為用。若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