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圓通。

(第四說從舌性嘗味的仁法,是不容易達到究責的。舌頭嘗味的效能,並不是本來常有,必須要在嚐到滋味的時侯才有。味覺的效能,又不一定,因滋味不同而變異,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第五說從身體的感觸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感觸的作用,是因為與外界有所接觸才發生明瞭的覺知性。如果沒有所可感觸的,就沒有什麼可明瞭。時合時離,並沒有一定的效能,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第六境從意識思惟法則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思惟法則,就是意識內在所生的妄想塵障。而且內塵妄想,必定是有所執的。無論是能執的,或者是所執的。只要有能有所,就不能普遍涉入,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第七說從眼晴見光明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眼的觀見效能,雖然洞然明白。但是眼睛只能明見前方,旁觀左右,只能看見一半。以四維四方來說,它的功能虧欠了四分之一,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鼻息出入近,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第八說從依鼻子呼吸的修法,是不容易究竟的。因為鼻子的呼吸,是一出一人,出入的中間,不能互相交接,也沒有中間性的存在。出入支離,不可能互相連綿不斷,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舌非大無端,因味生覺了,昧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第九說從舌根嘗味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舌頭的作用,在嚐到滋味的時候,才發生明瞭的覺知性。失去了滋氏能嘗滋味的知性就不常在,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身與所觸田,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第十說從身體感觸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身體的本身與感觸的作用,都同樣是不能普遍圓滿的 。因為身體與感觸的邊際關係,很不容易冥然體會,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知根雜亂想,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第十一說從意識瞭如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意識的如作用,始終是混合了雜亂的思想,才顯見意識的現象。如果意到了澄清湛然的境界,就是想念的一種最基本現象,這樣怎麼可獲得圓通呢?)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第十二說從眼所能見的見識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眼所能見的見識,必須因有眼根與外境相對,才引發眼識依他起的見相。眼根與外境,以及依他起的萬有識見,三種缺一,都不能顯出眼所能見的見識作用。如果追尋他的根本,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自性現象,自體的效能既然不定,這樣怎麼可以獲礙圓通呢?)

心聞洞十方,主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第十三說從心聲能聞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心聲雖有洞聞十方的功能,但是必須有很深的修持功力,才能發起它的妙用。初學的人,很不容易進入這種境界,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第十四說從觀想鼻息調氣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觀想鼻息的方法,本來只是一種巧妙的權宜,不過為了收攝妄念紛飛的忘想,使它專一系在一點上安然而住。其實,那安然而住的,還是妄心所造成的境界,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第十五說從文字言語的說法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言語講解的說法,只是播弄聲音文字。如果從前修持已有成就的人,或者可以在言下頓捂,否則是很難的。因為名詞和文句的本身,這是生滅不定的象徵作用,是隻於有為法,並不是清淨無為的無漏法,這樣怎麼可以獲得圓通呢?)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無非近一切,云何獲圓通。

(第十六說從持戒的修法,是不容易達到究竟的。因為持戒與犯戒的作用,大體是約束管理身心行為的作用,由修身而進入治心。如果不屬於身體的行為,或達到無身境界以後研發生的錯誤,現行的戒律,就不能約束。所以現行有相的戒律範圍,仍因時空而異,並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