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土地已經在公田改革中被朝廷收購走。根據公田改革的制度,張家剩下了兩百畝地,他們在信中表示,這兩百畝地不會再種棉花,而是種糧食。至於棉花,趙嘉仁自求多福吧。
正因為如此,趙嘉仁對臨安朝廷更加不爽起來。要是賈似道真的想透過公田改革解決問題,那就該把整個華亭縣甚至嘉興府的土地都租給趙嘉仁,讓趙嘉仁能夠在這一帶爽快的種植棉花。進而讓朝廷透過棉布專營獲取大量的錢財。中央政府無能至此,還是趕緊倒掉,讓趙嘉仁當家作主算了。
司馬考不知道趙嘉仁心中的恨意,聽了趙嘉仁擁有比蒙古人更多火炮的話,司馬考覺得這話很有說服力。他答道:“既然趙兄弟這麼講,我覺得有理。”當年在長江擊敗蒙古水軍的並非大宋正規軍,而是趙嘉仁帶領的民團。若是蒙古繼續南下,想來大概還是要趙嘉仁出力。
培訓期間接種疫苗,培訓結束,司馬考就乘船前往北方。和大多數到了南方的人一樣,司馬考在直沽寨下船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北方的天氣與南方相比相差許多。乾爽的秋季讓司馬考感覺非常好。
事情非常順利,順利的超乎想象。司馬考前去大都的時候,接待的人聽說司馬考是一位進士,態度立刻恭敬的不得了。路上兩人就聊著,司馬考才知道這位漢臣竟然是讀書人。以司馬考當下的水平,他覺得這位北方讀書人的水平也就那樣了,放到南宋這輩子別想考取功名。當然,司馬考不會公開表達自己的看法。
談起讀書的事情,那位漢臣嘆道:“也不知道我們蒙古什麼時候能恢復科舉。”
聽了這感嘆,司馬考第一想法就是蒙古不是華夏。趙嘉仁在福州泉州都辦得有報紙,在報紙上面經常寫些大宋周邊國家的文章。對於百姓們來講,這些報紙是他們唯一得到有關外國訊息的來源。即便是司馬考這樣的讀過書的進士,報紙的重要性也不可或缺。至少司馬考對於蒙古的整體印象就來自報紙。
在報紙上,那些介紹蒙古的文章裡面反覆強調的就是一件事,蒙古並非中華。為了中華,必須抵抗蒙古入侵。其中給司馬考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之一就是分析金國與蒙古。文章講述了金國採取科舉制度的歷史,而蒙古滅金幾十年後的今天都沒有搞過科舉,蒙古未來也沒有搞科舉的打算。
如果大宋被蒙古消滅,造就司馬考現在地位的科舉就會被取消。只是想想這樣的結果,司馬考就覺得渾身不自在,並且對抵抗蒙古入侵充滿了認同感。而這位北方漢臣對大宋科舉的羨慕發言,更堅定了司馬考的觀點。
司馬考對漢臣說道:“放心,科舉會有的,當官的都是儒臣也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被南朝正牌進士如此鼓勵,漢臣露出了‘希望那天早日到來’的憧憬表情。
到了大都,司馬考就開始四處活動。根據情報,他前去拜訪現在的執政廉希憲。情報顯示,蒙古廉希憲治關中,宋將家屬之在北者,歲給其糧;仕於宋者,子弟得越界省其親,人皆感之。
這位執政廉希憲肯定不是親宋派,但是這個人一定是個理性派,理性派們的優點就在於能夠談條件。這位執政高鼻深目,一看就不像是漢地人,不過漢化說的還算是流利。聽了趙嘉仁的目的之後,廉希憲當時就表示這要求莫名其妙,“自打我蒙古南征之後,一直挑起戰事的都是大宋。趙知州不也曾經攻克我們的直沽寨麼。現在趙知州想讓我們不要對海州用兵,實在是莫名其妙。”
這話並沒有超出司馬考之前的準備答道:“之前有李璮,我大宋才會兵出淮東。現在李璮既然已經覆滅,大宋與蒙古交戰便是襄陽與樊城。蒙古在那邊修建城寨,大家只怕不會在淮東這邊大打出手。既然如此,做個約定又有何妨?”
聽了司馬考的話,廉希憲臉色微變。看得出,這番趙嘉仁對局面的判斷很是觸動了這位蒙古執政。沉默了片刻,廉希憲問道:“這是趙知州的意思麼?”
“是。”司馬考率直的答道。這也是出發前就做的推演中確定的套路。
得到了明確的回答,廉希憲草草結束了會談。安頓下司馬考,廉希憲立刻前去見忽必烈。此時忽必烈正在見丞相史天澤,聽聞廉希憲前來,他直接把廉希憲叫進來,對著兩人說道:“我或乘怒欲有所誅殺,卿等宜遲留一二日,覆奏行之。”
聽了這話,廉希憲一喜。這位蒙古大汗性格容易激動,往往有點聽風就是雨的意思。於是惱怒起來,就吆喝著要把xx舌頭割了,要把xx大卸八塊。而不少次群臣是利用了大汗的這種衝動,幹掉了一些其實對忽必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