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役?真是幼稚!我朝徵兵役是為了讓國民保持太祖開國時候的血性,不至於沉淪懦弱!能夠從軍衛國是榮耀家門的好事,宗親為何要避!”
這是價值觀的矯正,朱和圭一時還有些難以接受,張著嘴不知如何作答。
“你這重文輕武的想法可是要不得。”朱慈烺道:“就連你日後也得去軍中好生鍛鍊呢!”
“父皇……兒臣還是想讀書。”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從軍也不耽誤讀書。”朱慈烺道:“對了,宗學裡玩棗核球麼?”
“他們玩,兒臣不喜歡,每回都弄得一身汗,黏黏得難受。”朱和圭道。
朱慈烺微微搖頭,卻沒有再多說什麼。
小孩子的心性未定,說得太多反倒引起逆反心理。
不過習慣總需要矯正,如果真養出個書呆兒子,朱慈烺恐怕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這幾天多備些書,路上好打發時間。”朱慈烺道。
“路上?”朱和圭露出了疑惑之色。
“嗯,跟皇祖父、皇祖母一起去江南。”朱慈烺道。
“好啊!多謝父皇!”朱和圭跳了起來,去江南是祖父一直掛在嘴上的事,說得朱和圭也想去看看到底江南是何等景色。可惜這事被父皇一拖再拖,拖了數年,沒想到今年倒是能夠成行。
“不過上學怎麼辦?”朱和圭轉而安靜下來,心中頗為糾結。
“回來補課唄,這又不著急。”朱慈烺其實就是想讓兒子出去野一野,將讀書的事看得淡些,不至於痴迷書本難以自拔。
朱和圭也覺得這是個好主意,轉而又高興起來。
朱慈烺下了決定之後,讓內官清點賬冊,準備太上皇帝南幸的儀仗。這些東西年年都在準備,已經到了事無鉅細皆有計劃的程度,並不耗時。只要崇禎和周後開口,甚至當日就能成行。
“皇后臨盆在即,這個時候如何南幸?莫若等到八月間再走。”周後還是著急見一見第四個孫子,不肯就走。
崇禎倒是想得開,有三個孫子環繞膝下也頗為安慰。他道:“皇后那邊自有皇帝看著,我們自管去江南。若是八月出行,到了江南就要十月了,急急忙忙又要回來忙冬至祭禮,恐怕還要誤了時候。”
如今撤了南京,祭禮皆在北京,若是因為出遊而耽誤了冬至大祭,那就是載入史冊的汙點了。
“那六月走?”周後退而求其次。
“那時天正熱,如何趕路。”崇禎道。
周後心中一煩,道:“太上皇帝自己去吧,妾就留在宮中照看皇后。”
“當日不是你說想去江南的麼!”崇禎急道。
“五月吧。”朱慈烺連忙出來打了個圓場:“那時候皇后應該已經生產了,路上也不算太熱。”
周後這才緩和了臉色,沒有再說其他,算是答應下來。崇禎卻被打擊了興趣,頗有無所謂的意思。不過太監們卻總算放下了一顆懸著的心,總算不用擔心被人堵在門口追債了。(未完待續。。)
七零三 電和橡膠樹
隆景六年四月,《皇明通報》再傳喜訊,段皇后平安產下一子,定名朱和垠錄入宗譜。在太祖之後,大明的皇帝已經很少有這樣高產的了,尤其諸子皆是中宮所出,無一夭折,更是古今罕見。欽天監幾乎要因此上報祥瑞,錄入史冊了。
段皇后這邊還沒出月子,周後就已經被幾番催促,不得不隨著太上皇帝崇禎出門了。她走到保定的時候還在牽掛坐月子的兒媳婦,甚至想讓袁妃陪崇禎南幸,自己折返北京,總算被身邊的女官勸住,沒有鬧出不愉快。
所謂枕邊無聖人,作為崇禎的糟糠之妻,周後對皇帝可沒有半點畏懼。
朱慈烺一路將父皇母后送到大明門外,總算是了結一樁大事。雖然皇帝南幸的專案的確起到了不小的社會效應,就連沿途地區的商業程度都有了明顯發展,但一直被人催著的感覺終究不好。
段氏不能出門見風,無法送行,心情自然也不算太好。她倒不是牽掛舅姑,而是掛念秋官。即便明知道這一路皇太子不會吃苦受累,但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的心理卻是不能免除。
上皇和皇太子一走,宮中似乎就冷清了許多。朱慈烺索性展開乾清宮的大修,主要是修建衛生取水和地暖管道。
現在宮中傳統的取暖方式還是地火龍和火牆,雖然效果不錯,但浪費也大。許多官紳大戶都已經開始用銅鐵的暖氣片,以鍋爐迴圈流水取暖,相比傳統火龍火牆即新潮又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