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7部分

數,但自己總是安然無恙。想想當年他領著不足三十騎家丁,勇闖清軍大營搭救父親吳襄,誰能想到前後竟是同一個人。

清廷此時若是再從西線抽兵,倒是可能刺激吳三桂直接改旗易幟。而山西的情況也不明朗,多鐸還在苦苦尋覓強渡滹沱河的辦法。所以多爾袞無法集中所有兵力攻打北線,除非他願意將到嘴的肉吐出來。

即便多爾袞真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朱慈烺還有第二道保險。

遼東。

陳德部已經做好了渡海準備,第一批三千人將在八月初乘船東渡皮島,建立寨堡。次日會有第二批登陸部隊在參謀長魏雲的帶領下登上鹿島,建立觀察哨。隨後由遠而近佔據遼海諸島,囤積資源,接納遼民,開展對遼東的軍情工作。

如果多爾袞真的舉全族之兵要在北直與朱慈烺決戰,陳德就會立刻攻打旅順、寬奠、拔除朝鮮境內的清軍駐點,繼而一路北上,直搗瀋陽。

“如果建奴連老巢都不要了呢?拿關內的土地換遼東那種窮鄉僻壤,他們不是還賺了麼?”有人低聲發言道。(未完待續。。)

ps: 最近日子真心難熬,更新不盡如人意,所以小湯只好努力更新,也不管什麼時間了,能多寫點就多更點,請大家諒解。順便求個月票和推薦票~~謝謝朋友們支援!

四零三 忽聞羽檄傳來急(三)

演義小說中常有某智多星掐指一算,斬釘截鐵道:“我料此人必當如何如何。”

這已經成了小說家塑造智謀之士的常用手法。固然不排除有人天賦異稟,見人一面便能推算其品德秉性。但更多的情況還是運用分析手法,推測此人的心理狀態和習慣,從而獲得一個可能性最大的選項。

在是否放棄瀋陽的問題上,只看多爾袞一個人是不行的,還要看整個滿洲族的群體心理。

滿洲族本是南下的通古斯人種,後來遷徙到了大明建州衛,為了獲得一個合法居留的身份,便冒稱是金女真。

這支女真在與遼東真正的金國女真部落征戰數十年後,為了獲取民族認同,更是將女真化貫徹到底。奴兒哈赤建立了“大金”政權,正是出於這等考慮。

也因此,這個女真部落對於女真傳統是十分輕視的。他們也如同其他女真部落一樣以漁獵為生,但更善於學習其他部落的先進文化。先是從野人時代進化到了部落時代,後來又學習蒙古的兵民一體,由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再後來趕上李成梁的“以夷制夷”,學到了明軍戰術、軍制,以及築城。

建州女真與其他女真的最大區別,就是會築城而居。

這無疑增加了人民在惡劣自然環境下的生存能力,也保證了他們在與其他部落交戰時佔據上風。滿人對城池的崇拜因此而起,只有建立屬於自己的城池,才有安全感。這個習慣延續到他們入關之後,修建“滿城”獨居。

雖然他們重視城池,但因為文明程度太低,所以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城市群落。因為技術水平太低。所以在攻城、守城方面只能被明軍嗤笑。在大明最為沒落的時代,明軍對建奴聞風喪膽,但只要憑城而守,卻能堅持經年。

瀋陽城是大明在遼東的重鎮,最初並不如遼陽那般吸引人。努爾哈赤看中了瀋陽的戰略位置,不顧眾人非議。從東京(遼陽)遷都瀋陽,定名為盛京。滿洲人三代居住此城,已經將之視若己物,要說放棄哪有那麼簡單?

朱慈烺更是從後世滿清所作所為加以印證。即便到了康雍乾三代,滿洲人在關內的統治已經徹底鞏固,可仍舊堅持柳條封邊,不許漢人去滿人故土。更別說順治年間,滿洲人一直做好了退守關外的準備。

所以有九成以上的把握,一旦遼東震動。滿洲人肯定不會坐視不理。

若是黃臺吉還活著,或許能夠頂住壓力。然而多爾袞並沒有他哥的威信,順治更只是一個孩童,誰都鎮不住歸家心切的大軍。

“戰爭沒有百分之百的事。”朱慈烺道:“雖然多爾袞死活南下的可能性極小,只要有人提出來了,咱們就不能不重視。”明人如此想,就不排除滿人也有這樣的想法。既然有這樣的想法,誰都不知道歷史會不會腦抽讓它成為現實。

“所以各縣巡檢司五中抽一。組建巡檢營,作為後備。”朱慈烺道。

巡檢司負責縣境安全。大縣數百,小縣數十,兵員來自新兵營中被淘汰的新兵,屬於現役編制。朱慈烺臨時搭建起這麼一支後備軍,並不指望他們在戰局不順的時候扭轉乾坤,而是用來轉移軍資、百姓。維護大軍南撤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