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頓了頓,環視眾人,又道:“至於吳鎮……諸公若是還記得松山之戰,當可參照。”
大明與東虜自萬曆四十六年在撫順第一次交鋒,至崇禎十七年明廷南渡,近三十年間大小爭戰百餘次。然而最為重要的便是薩爾滸、遼瀋、松錦三次大戰。
松山正是松錦大戰的主戰場,一方面是清酋黃臺吉領的蒙古、滿洲八旗,一方面是洪承疇為督師的十三萬明軍。當時祖大壽被困在錦州城,薪盡糧絕,只盼著洪承疇來救他。洪承疇吸取了薩爾滸之敗,不敢分兵,步步為營,最終屯兵松山城,環繞松山紮下大營,距離錦州只有十八里。
洪承疇卻犯了後路空虛的低階錯誤,十三萬大軍被黃臺吉圍住,又被端了設在筆架山的糧庫。當時黃臺吉又是分兵設伏,又是斷敵後路,卻是以少圍多,犯了兵家大忌。明軍若是能夠集中優勢兵力,突圍並非不可能之事。
洪承疇與諸將約定好了突圍之日,結果大同總兵王樸“首先”逃跑,頓時明軍大亂。
這個“首先”卻是耐人尋味,因為跟王樸一同逃跑的還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寧遠總兵吳三桂。
這二人同時在杏山被多鐸帶領的伏兵攻擊,步卒踐踏,蹈海身死過萬人!最後吳三桂與王樸僅以身免,逃回寧遠。從這結局上看,吳三桂與王樸也是逃得難分先後。
朝廷命法司定罪時,御史郝晉說:“六鎮罪同,皆宜死。”尤其是對吳三桂,他道:“三桂實遼左之將,不戰而逃,奈何反加提督?”時任兵部尚書陳新甲卻說:“姑念三桂守寧遠有功,可與李輔明、白廣恩、唐通等貶秩,充為事官。”故而松山之敗,國家損失戰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