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的每年四十九船,下降到了如今的一二船。貿易幾乎斷絕。從這個資料上看,大明在最近數十年間的白銀流入速度已經放慢了許多。
“五十年後。該用通體打造的大鐵船了。”沈廷揚精神一振:“只要我水師能裝備大型鐵船,不懼泰西艦炮,仍舊用福船船形,上設重炮一門,既能抗波,又能近身近戰。還可以重炮轟擊,根本不懼泰西炮艦。”
“你這個設想……”朱慈烺有些無語:這是穿越到兩百年後看來的麼?
鉅艦大炮,聽著的確很有誘惑力,但以明朝的技術能力可能鍛造出合格的鋼鐵龍骨麼?
“是宋應星的設計。”沈廷揚解釋道。
朱慈烺鬆了口氣:“那就先不要理會他,他還想著造一個空中堡壘呢。”
“但臣以為。若是國家公帑充沛,的確可以造這麼一艘鐵船啊。”沈廷揚道。
“這其中並非你們看到的那麼簡單。”朱慈烺對技術並不擅長,但起碼知道幾個關鍵節點:“首先是鋼材是否堪用。若是太硬容易折斷,太韌船體又會變形。其次是鍛造龍骨,得用多大的船塢?如今能否做到?再次,船身鉚接是否牢靠?最後,船身沉重,就算造好了,用何動力驅動?”
“殿下,我海軍大學工程院有學院提出以蒸汽為推動力設想,據說與蒸汽抽水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稍稍複雜一些罷了。”沈廷揚低聲道。
朱慈烺很遺憾自己不是理工科出身,對於技術的發展只有一個大致的輪廓。不過在道路選擇上,他具有無可比擬的客觀性,起碼知道各種技術路線的優缺點。好在他身為皇太子,用不著親自發明壓力計之類的小零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