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理性分析得出的結論,卻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我們可以相信,湖南的土地為湖南人提供了果腹的糧食,而湖南的山水的確有助於造就湖南人的才氣。
唐朝的劉禹錫指出,獨特的湖湘山水與湖南人性格具有內在的聯絡:瀟湘間無土山,無濁水,民乘是氣,往往清慧而文。
湖南水多山多。湖南的水實在太多了,多得年年發水災。湖南的山實在太多了,東有羅霄山脈,南有五嶺,西有雪峰山脈、武陵山脈,要有多高大就有多高大,高大得足以抵擋熱帶海風的吹拂,高大得足以讓西伯利亞的寒潮在這三面環山的丘陵地帶悠悠旋轉,形成“洞庭波湧千堆雪”的雄壯。感性地說,這裡的山是靈氣的山,人才像竹筍一樣,一發就是一窩窩,用“雨後春筍”來形容近代湖南人才輩出,真是非常貼切。
錢鍾書先生的父親錢基博先生對於湖南人才輩出的原因,有過一段理性的論述。他認為湖南人才迭起,是因為這裡水少山多。其實在湖南人看來,湖南並不缺水,因為在省內行走,到處都能見到河流或湖泊。為什麼他會認為湖南少水,就不得而知了。除了這一點以外,他的說法都很中肯。他說:
湖南之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首所萃,蓋四塞之國,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疊嶺,灘河峻激,而舟車不易為交通;頑石赭土,地質剛強,而民性多流於倔強。以故風氣錮塞,常不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風氣自創,能別於中原人物以獨立。人傑地靈,大儒迭起,宏識孤懷,涵今茹古,有獨立的自由思想,有堅強不磨之志。義以淑群,行必厲己,開一代之風氣,蓋地理使然。
錢基博先生這番話,可以說是湖南人才的地理造就論。他強調湖南地理環境的閉塞,使湖南人很少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而養成了湖南人倔強的性格,和石頭一樣強硬。而且湖南人形成了一種只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精神風貌,所以人才輩出,見識遠大,有不受中原文化束縛的獨立思想,有堅強的意志,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
湖南的地理影響了湖南的氣候。氣候對於湖南人才的鍛鍊,也是不可忽視的。山水有靈氣,並不等於湖南人會過上非常舒適的日子,因為湖南的山水造成了惡劣的氣候。湖南三面環山,一面臨大湖,形成了冬寒夏炎的氣候。夏天,南風阻於五嶺吹不進來,洞庭水在北邊蒸發,驕陽下的湖南像燒紅的鐵板潑上了一瓢瓢冷水。冬天,北面沒有高山阻礙,西伯利亞的寒潮隔三差五地席捲瀟湘大地,吹得湖南支氣管炎的患者在全國人數最多,而冬季死於這種疾病的老人又多過其他任何省份。“四季分明”成就了湖南的三季稻,成就了湖南農業大省的美名,但陰冷潮溼的氣候,使山水美麗的湖南並沒有成為貪圖享受的人適合居住的樂園。
惡劣的氣候迫使有靈氣的湖南人養成了不怕困難的性格。夏天,湖南人頂著高溫酷暑栽秧、割禾;冬天,湖南人大口大口地嚼著辣椒,抵禦寒冷。湖南熱與冷的日子特別長,熱的時候潮溼,冷的時候澀寒。即便在短暫的春季,湖南人還要和黴雨和潮溼抗爭;在同樣短暫的秋季,湖南人也要忍受連綿雨水帶來的陰冷。湖南人終年在惡劣的氣候裡忙碌著,他們要在這種氣候裡生存下來,延續香火。在冰與火的煎熬中,湖南人一年還要種三季莊稼。環境逼迫著湖南人不能不霸蠻,不能不堅韌,不能不靠著骨子裡的血性挺下去。
風水育人才,冰火造雄魄(2)
受到氣候磨練的湖南人,更加無所畏懼。源遠流長、海納百川的入世濟世的湖湘文化精神,更助長了湖南人藐視天下的一切困難。他們心裡存著一個信念: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無所畏懼的人,只要勤奮努力,肯定能夠有所作為。楊度讀到《古文觀止》所收的韓愈、柳宗元的文章,發現兩位古人在之乎者也之間玩文字遊戲,氣得大拍桌子,喊道:“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於是他熱血衝頂,不安心做學問了,也要到外面去闖蕩,做出一兩件驚天動地的事情來,哪怕是螂臂擋車,也要去試一試。這就是湖南人霸蠻的精神。
黃埔軍校中有著名的“黃埔三傑”,還有一個機智勇敢的左權,都是不怕死的湖南人。
北伐戰爭開始以後,廣州商團想和陳炯明裡應外合,推翻廣東革命政府。英國軍艦出動為商團助威,情況十分危急。孫中山果斷調集黃埔學生軍和程潛部屬的湘軍救援。他們和許崇智的粵軍同時出擊,第二天就把商團全部繳械,危機暫時緩解。
但是,東江的陳炯明和粵南的鄧本殷,還有與革命勢力貌合神離的楊希閔的滇軍,以及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