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密不通風,年深日久,就是
頭號三十三大緞看起來光彩依然,可是質地已然糟朽,不能下剪子裁
製衣物。北平前門大街泰昌綢緞莊大掌櫃的白品三,到故宮拍賣處參
觀,本是打算買茶膏的,因為茶膏賣完,他是綢緞行出身,於是信步到
賣綢緞地方去看看。綢緞糟朽他一看便知,他當然不會去花錢上當,
可是他發現有兩隻躺箱,放的都是五顏六色整卷的實地紗跟官紗。這
種透明紗原來是夏天襯在袍褂裡穿的,現在誰還要透亮的紗呀!可是
白品三別具慧眼,他把兩躺箱的紗,全部買下來。
北平住家房子玻璃窗上層都是大窗戶,冬天糊上紙,只留小卷窗,
一到夏天就把糊窗紙撕去,普通人家改糊綠色冷布.講究人家則糊珍
珠羅。白品三覺得那些實地紗花樣款式都非常典雅大方,挑選天藍、
淺藍、翠綠、墨綠、淺絳香色等比較暗淡一點顏色的,代替珍珠羅糊在
窗戶上,既顯得別緻秀逸,又有陰涼舒暢的感覺。
後來袁項城的長公子袁克定知道了,千方百計從白品三手上弄了
幾捲去,糊在頤和園他住的畫中游書室。這也是故宮出售物資一段小
掌故。至於故宮出售皮貨,因為手續草率,鬧得若干名流,面紅耳赤,
幾乎對簿公堂,我想這件事知者甚多,恕在下不再一一饒舌啦。
人力車與三輪車的滄桑
遠在六十多年前,北平就有人力車了。記得筆者齠齡時期,先叔
每天到清史館辦公(設在天安門左側太廟裡),家裡雖然有玻璃篷的馬
車,可是因為位卑職小,坐著馬車早晚趨公,怕人說招搖,於是包了一
輛人力車上衙門。最初北平的人力車車輪子是鐵輪圈嵌上死膠皮,輪
上別無什麼黃銅白銅雕紋刻鏤、鑿繢剔抉的漂亮飾件,頂多車的兩旁
各掛一把撣塵用的紅綠綢子車撣子,就算很堂皇氣派了。
死膠皮拉起來滑動力差,跑長了當然不如後來打氣輪胎來得快,
當時家舍下人等都管這輛古董式的人力車叫老牛破車,家裡人有點兒
事上街,寧可步碾兒(北平人用腿走路叫“步碾兒”),誰也不願圖省力
坐這輛人力車。這下可好啦,這輛車除了先叔上下衙門,車伕在家裡
算是全家大閒人一個了。
同是人力車,平津寧滬可是叫法名稱不同。北平叫洋車,天津叫
膠皮,上海叫黃包車,南京人尾音多個“兒”字,叫黃包車兒。雖然寧滬
僅“兒”字一字之差,可是寧滬土話有別,也顯得大不相同啦。後來人
力車隨著時代進步,由死輪胎演變為內胎外胎。自從人力車改成打氣
的輪胎後,平津兩地的人力車改進最快,除了車篷、車身、車把、車頭,
儘可能增添黃白銅電鍍飾件外,一般坐車闊少名花自用包車踵事增
華,車的左手邊裝上一隻跟當時汽車音響相同的大喇叭,右手邊再裝
上一具四音的小風笛,腳踩一對雙腳鈴。拉車的更神氣,左右車把各
安一具音響,隨時警告行人靠邊。車的兩邊,一邊是手鈴,一邊是皮喇
叭,跟人賽起車來,風馳電掣,聲勢赫赫十分驚人。
後來北平花國名姬中,有一最愛炫奇誇異的小凌波,她把車上電
石燈由兩盞增為四盞,車輛過處,恍如一條火龍。於是北平有幾個敗
家子闊少爺,車扶手愣加上一對銅叉子,再插上一對小巧電石燈。一
車六燈還能不亮嗎?車上沒得可捌飭(北平話修飾的意思),腦筋轉到
拉車的身上,自用車伕換上淡青竹布鑲白色寬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