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哪裡知道這麼多?他只是在這裡把自己知道關於可以在這時代實用的先進軍事理念告訴這些現在雖然年幼,日後卻一定是青州,乃至整個華夏民族中流砥柱的學生,希望他們能夠早日成熟起來,畢竟自己即便是在強悍,可是卻不可能永遠活在這個世界上,大量的後備人才乃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看看歷史上的蜀國,敗就敗在後繼無人上,再比如大唐盛世,為何唐朝會如此的強盛?說穿了就是因為恰當的科舉制度為國家選拔了大量的人才,雖然有許多的人才最後沒有被唐王朝採用,更有像李白、杜甫這等才能卓著,卻報國無門,只能飲酒長嘆、拔劍賦詩,蹉跎了一生的絕頂人物,但卻不得不承認全民族整體素質空前地優秀。故太史慈不想做諸葛亮,只會用人,不會培養人。
當然,在太史慈的培養下,年幼的諸葛亮不會再成長成那種人物,畢竟他是被太史慈和管寧等人看中青州未來政壇和軍事領袖的人選。
今天這種場合,諸葛亮理所當然在場,不過這好動小子現在卻安分守己得很,正忽閃著一雙大眼睛,認真地聽著太史慈說的每一個字。
“判斷一場戰爭是否勝利其實是要看我們可以從其中獲得多大的利益,那並不在於我們殺傷多少敵人,使敵人完全的屈服在我們的意願下才是真正的勝利,因為他將會滿足我們所有的條件,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情仇,也沒有一場戰爭會完全沒有目的,因此,我們研究一場戰爭的時候,不應該僅僅只看到一員猛將斬殺了多少多方的將軍或者一個軍師制定了多少妙計,更應該去觀察這場戰爭的目的何在,還有經過了這場戰爭後,這個最初的目的到底有沒有達到,故此,真正的勝利並不在戰場上,而應該是在朝廷的決策和國家的利益上。”
太史慈這番話在後世人看來當然是一般的很,但是在這時代的人聽來,則新穎得很,即軍事和政治兩者之間到底誰為誰服務的問題。
這時,孫邵的兒子孫芳忍不住高高舉起自己的右手,顯然是有問題提問,太史慈笑著命他提問,結果這小子站起來才發現這裡並非是他日常上課的地方,一張小臉不由的漲得通紅,站在那裡不說話,在太史慈溫和的示意下,這小子才期期艾艾地問聖人認為兵者不祥怎麼解。
太史慈滿意的點了點頭,笑道:“聖人說話當然有聖人的道理,不過任何話都不可脫離當時的背景孤立而言,聖人為何會認為兵者不詳呢?究其原因,只因為戰爭的耗費太大,一個國家的經濟會被曠日持久的戰爭拖垮,你要想一想,到底要多少個人才會養得起一個士兵?”
“縱觀我大漢軍制,現在地方上的軍隊無一例外不是世家大族從田地裡的農民中選出來的,這些農民一旦當兵,不僅不能出產糧食,反而要吃掉許多的糧食,這又是一筆多大的損失?一旦糧食出產減少,國家的稅收就會減少,為了維持國家機構的日常工作,國家就會加大稅收,一旦稅收加重,民間就會民不聊生,就會使得社會動盪,甚至會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一切都是戰爭引起的,所以才說兵者不詳。
“可是這事情不是絕對的,我青州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我青州幾年來連年對外用兵,可是卻越打越強,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我青州的軍事行動對我青州的經濟影響不大,一方面我青州的稅收不是簡單的依靠農業,其他行業佔據的比重很大,近年更是超過了農業,所以以我青州的實力,完全可以不在意些許錢財,另外一方面,我青州的軍隊和其他地方不同,我青州軍乃是職業軍人,何所謂職業軍人?就是他們以作戰為生,故此,他們根本就未被算在日常的勞動力中,所以說,只要平時可以養得起他們,戰爭的時候一樣可以養得起他們,因為他們此時和平日裡不作戰時的耗費沒有多大的區別,只不過是多了一筆運送糧食的車馬費而已。所以在我青州,兵者不詳的說法是不適用的。”
太史慈的一番話把在“金德”大廳中的眾人的思維去安全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境地中,不少人出聲讚歎,表示同意,更有甚者,直接把太史慈的這番話與“君子配五德”的理論結合在一起看。認為太史慈說的就是五德興旺乃是一個相互支援、生生不息、共同發展的過程。
王豹的兒子王基卻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他不大明白青州軍到底為何如此的強大,難道僅僅因為在平日裡練習的殺敵技巧多的原因嗎?
太史慈聞言暗中點頭,這個王基問道了點子上,現在青州已經穩定,太史慈的目標已經漸漸地轉移到了爭霸天下上,可是現在威懾天下的青州正規軍只有七萬左右,再把一些未訓練成型的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