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太史慈看不出此君玩什麼鬼花樣,表面上則大大方方與之對飲了一杯,心知還有下文,便靜觀其變。

果然,陳琳飲完酒後向太史慈道:“太史將軍以武服人力,以美酒珍奇服人口味,自是盡人皆知,而今日孔義大人則以輕歌曼舞動人心魄,讓我等不知身在何方,不知以太史將軍心思之靈巧可否點醒我等一二。”

言罷作出請教的樣子。

太史慈見他故作恭敬,雙目卻暗含嘲諷之意,自是認為自己是一介武夫,就算讀過書,也不過是粗通文墨,哪能對舞蹈有什麼精彩的見解?

太史慈轉頭看了看眾人的反應,大都充滿好奇,只有管統和任燠一臉的快意,太史慈自是明白兩人的心思。

看來在自己未來之前,兩人便從孔義和孔融的隻言片語中看出了兩人想要拉攏自己的心思,這明顯危害到了他們的切身利益,因為州與郡間的矛盾一直非常尖銳,自己今日的決定使得權力出現了失衡。

身為平原太守的管統當然大大不滿,更何況長時間以來平原郡的歸屬問題讓平原郡的實際行政權力既不受青州轄制,也不受冀州管理,這管統當然樂得逍遙自在。

再想得遠一點,要知道孔融和孔義恰恰是忠於大漢的儒者,自不能忍受這種局面的存在,因此才有了今日孔義對太史慈的請求,實則隱隱有威脅管統之意。

管統焉能同意。

至於任燠,則是在冀州碰上了相同的問題,冀州刺史韓馥軟弱無能,不過手下的從事自有精明強幹之輩,如三國時期第一流的謀士——沮授就在韓馥幕下任官,日子如何能好過?

任燠拉攏管統無疑是想找個可以支援他的幫手。

看來豪強地主間的利益衝突已經愈演愈烈了。

只有武安國一人為太史慈著急,這粗漢以己度人,生怕太史慈當眾出醜。令太史慈更是大聲好感。

眾人的反應太史慈盡收眼底。

要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在宴會上以詩歌對答言志言情表明胸襟見識的傳統,這是古人迅速使自己名聲大增的終南捷徑。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這個道理。孔融也是以七歲之年應對如流而名動京城。自己哪能例外。

而且宴席間的互答是正常的交際手段,故無人認為這是在故意刁難他。

不過生性豁達的太史慈此時對管統和任燠大感厭惡,這並非因為此二人對他的態度惡劣,而是因為此二人正是卑鄙無恥之徒:對大漢朝廷居心叵測,卻又只滿足於眼前的蠅頭小利,一心維護自己的那點私利,只想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當自己的土皇帝。跟曹操劉備那些梟雄比起來,真是天上地下。

不過眼前的局面令太史慈頗為躊躇,要知自己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網羅人才,他並沒有袁紹那種雄厚的家族資本和四世三公的威望,當然不能指望別人自投羅網前來投奔。

唯有采取第二種方法,就是自己先在上流社會中闖出名來,自會引來別人為自己效力。

尤其是看到管寧受歡迎的程度後,更堅定了太史慈的信心。但是自己對吟詩作對根本就一竅不通。

可眼前這種局面根本就是避無可避,自己一旦示弱,馬上就會被在場所有人看不起,那麼自己的臨淄之行可謂前功盡棄。

難道要象自己看過的玄幻小說中那樣剽竊別人的詩句才能過關?

真的很不甘心!

第一部 第二卷 第五章 名動

()免費TXT小說下載

心念電轉下,太史慈唯有屈服,眼下別無良策,大不了最後推說這些詩句是自己的授業恩師所作,——至於自己的授業恩師是誰,天才曉得。

不過就是這樣,太史慈仍然覺得恐難過關,要知道眼前的這些人無一不是吟詩作賦的大行家,只怕自己稍有不慎,反會出乖露醜。

也不知道後世的詩詞歌賦合不合這些人的口味,現在惟有走一步看一步了。

唯一讓太史慈稍微安心的是,一般宴會中的詩歌互答只是引用前人的現成詩句中的隻言片語來語帶雙關文雅的說出心中所想。

比如一人要與另一人交朋友便可說:“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若另一人答應則可說:“琴瑟友之”,若不喜歡則可說:“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三句都是表達愛情的詩句,但在這裡則被一語雙關為交友。

當然也有作整首詩歌的時候,但眼前的情形無疑是文人間的相互合歌問答,則要簡單得多。

幸好是如此,而非是作整首的詩歌,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