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大學》、《禮運》、《樂記》、《雜記》等49篇。
年輕時的毛澤東對《禮記》這部書是非常熟悉的。在1913年10月至12月記的《講堂錄》以及稍後的書信和文章中,曾引用了不少《禮記》中的話。
《禮記》對毛澤東影響最深遠的,恐怕要數其“大同”思想了。
中國儒家所追求的大同思想,其本質是“天下為公”。這在孔孟的經書裡,都是有表述的。毛澤東少年時代在私塾裡讀了五經、四書時,對於其中所描述的大同思想,雖然不能說就是真的懂得了,但是總算是有了接觸,這對於他後來理解康有為的《大同書》,是有直接幫助的。
《禮記·禮運》明確地提出了“大同”概念,並對理想的大同社會進行了具體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這裡,大同世界的本質是一個“公”字。這個“公”字,體現在用人上,是選賢任能;體現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是講究“信”與“睦”(互相信任和團結)。人們在生活中,“不獨親其親”,還要“親”他人之“親”,“不獨子其子”,還要視他人之子如己之子。這樣,人與人互相關心,就造成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也有人照顧的充滿愛的世界。這樣的社會,有東西不必為自己去爭,整個社會太平安定,沒有盜賊,夜不閉戶。
要說明的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大同世界”,還只是神州大地範圍內的“大同世界”,因為那時的中華先民,尚不知道神州大地之外還有更廣闊的世界。康有為在《禮記·禮運》基礎上所著的《大同書》,就大有不同了。康有為所說的大同世界,不僅是指神州大地範圍內的大同世界,還包括著神州大地以外的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全世界的“大同”。這種“大同”,是比中華先民思想中的大同世界更宏闊的“大同”。
康有為的《大同書》,繼承並發展了儒家的大同思想,融進了近代社會的改良主義,提出了比儒家的大同思想更豐富、更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大同”思想,其本質是以“公”為核心建立一個更理想的社會。諸如政府皆由民選、男女同棲不得逾一年、婦女懷孕入胎教院、兒童出生入育嬰院、兒童按年齡入蒙養院和各級學校、成年人由政府分配從事各項事業、病人入養病院、老人入養老院、設公共宿舍和公共食堂、明確獎罰、死後火葬,等等。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 毛澤東與四書五經(31)
《大同書》還發展了《春秋公羊傳》的思想,把社會歷史的發展分為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大同“始基之據亂世”,“漸行之昇平世”,“成就之太平世”。這也就是說,“昇平世”時就進入了大同世界;到了“太平世”,不僅神州大地進入了大同世界,而且全世界都進入了大同世界,“無國家,全世界置一總政府,分若干區域”。由此可見,康有為的“大同說”,乃是一種非常宏偉、非常美妙的理想。
康有為曾是學生時代的毛澤東崇拜的偶像,所以毛澤東很容易地接受了康有為的“大同”思想,但是他同時認為,這“大同世界”只有在砸碎舊世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1917年8月23日,毛澤東在給黎錦熙的信中說:
孔子知此義,故立太平世為鵠,而不廢據亂、昇平二世。
意思是:孔子因為認識到了只有砸碎舊世界才能建立大同世界的道理,才把立“太平世”作為最終目的,同時又不廢棄“據亂世”和“昇平世”。這裡所說的“孔子知此義”,實際是康有為的意思,因為孔子還沒有把歷史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儘管如此,這種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自然是被毛澤東繼承了下來。此時,毛澤東早年的創世思想逐漸明確起來,其目標就是先在中國建立一個大同世界,接著便是實現全世界的大同。
毛澤東就是帶著這種偉大的理想,開始了他的革命征程的。在他偉大的革命一生中,他時時都沒有忘記建立“世界大同”的理想。
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隊伍勝利地到達了陝北,毛澤東寫下了《念奴嬌·崑崙》一詞,詞中抒發了他胸中時時存有著的“世界大同”的理想:
而今我謂崑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