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太軟弱了?只要伯父在位一日,下一科兩位叔父金榜題名的機會就會大幾分,畢竟上一次隆慶五年他們去考會試的時候,伯父你才剛剛起復,又不是京官,可萬曆五年的春闈卻不同。只要伯父還在,兩位叔父金榜題名的把握就大多了。”
之前和餘懋學兩個人的唇槍舌劍,還遠遠不夠大發!要鬧就要鬧到某些人灰頭土臉,鬧到誰都不樂意讓他這個太會惹是生非的新進士去都察院。汪道昆雖說身為兵部侍郎,在這種方面卻完全幫不上忙,反而很容易成為靶子,相反的是他那位當初陪岳父進京趕考時就能做出一本百官錄的岳母大人,這次在他不在京師期間抵達,結果閒來無事之間派人內城外城掃蕩了一圈打探訊息,給他帶來了一個實在莫大的驚喜!
PS:第二更三千七,求月票!(未完待續。)
第六一三章 貌似衝動的找碴
汪孚林去了一趟汪府後,出門的時候恰是滿臉忿然,抱怨不斷。而緊跟著,汪道昆就告病在家了。
對於那些非議汪孚林,但並不關注其行蹤的尋常官員甚至讀書人來說,這訊息他們未必知道,知道了也就頂多幸災樂禍笑一笑。但對於某些時時刻刻都很注意他一舉一動的人來說,這樣的表現無疑釋放出一個很鮮明的訊號——那就是汪道昆和汪孚林伯侄之間確實不是一塊鐵板。在他們看來,畢竟血緣關係已經很遠了,在面對巨大危機的時候,不免就會產生分歧,原本位子就岌岌可危但卻是東南名士的汪道昆甚至可能壯士斷腕,和這個侄兒劃清界限。
“這就是機會。”
王崇古對張四維說出了這麼一句話,隨即便笑呵呵地說道:“你別看汪道昆是東南名士,但他和王世貞不一樣,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商不負於農,徽人左儒而右賈,這是天經地義的。我們舅甥倆雖出自商家,但還不像徽人那樣**裸地凡事都以利益來計算,素來以血緣為先,可徽人卻不同,如果我記得沒錯,徽州鄉俗不親媵人,不子庶孽,裡俗庶瘠而嫡肥,有分割,則嫡為政。換言之,本家和旁支,分得很清楚。”
“而且,之前你我一步一步對付汪道昆的時候,就曾經查過,之前汪孚林在徽州險些丟了功名,家裡又險些被派了糧長,汪道昆始終都沒幫過什麼忙,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汪父欠了他兄弟大筆錢財。直到汪孚林自己一力打拼,把債還清,又得縣令葉鈞耀信賴,提學謝廷傑賞識。於是汪道昆方才另眼看待,更在其鄉試會試殿試上頭不遺餘力,可這歸根結底,不過是因為他自己的嫡親兒子太小,汪道貫汪道會兩兄弟在官場又不大精通的關係。”
張四維自然聽得懂舅父的意思,心領神會地點點頭道:“但大難來時各自飛。汪道昆自己好容易才勉強穩住,而且輿論這種事斷然難以扭轉,他又怎會在惹出那麼大事情的汪孚林身上大費周章?至於首輔張居正,藉著汪孚林的事排除科道言官中的刺頭而已,想把人安置在都察院,那也只是卻不過張學顏推薦的情面,又有皇上一句話,並不是真有多少堅定的維護之心。所以,藉著輿論推一推。讓汪孚林舉步維艱,伯侄反目,不但汪道昆這塊石頭好搬,而且還可以在張居正面前數落一下汪道昆這個當伯父的沒有慈愛之心。”
“所以,這是陽謀。”王崇古喝了一口茶,隨即就對張四維說道,“事到如今,我們已經什麼都不必做。只要坐山觀虎鬥就好。你讓泰徵他們兄弟加把勁,早點考上進士。我這裡也在日日督導你表弟。科場乃是家族延續的根本,你看,之前孫鑛雖說被壓到傳臚,但餘姚孫氏仍是龐然大物,張居正除了不讓人進庶吉士,終究不敢拿孫家如何!孫家即便沒出過閣老。可一個個尚書多了!”
王崇古得子比不少士大夫來得晚,獨子王謙這一年才三十八歲,說是張四維的表弟,實則卻年輕十幾歲,但相比汪孚林這樣不到二十就考上進士的妖孽。王謙自然就顯得科場之路不大順了。至於張泰徵張甲徵,畢竟還年輕,但也同樣不可馬虎,哪怕下場增加一點經驗也好。畢竟,張居正一共五個兒子,就憑張居正的強勢,接下來每次會試讓一兩個兒子題名是必定的,他們便可趁機也為自家撈點好處。
一甲前三名這種顯眼的位子就算了,但二甲卻勢在必得!
舅甥倆又說了一陣子話,今日藉著探望舅舅過來的張四維就告辭離開。他出了王府正要上轎,突然只聽到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扭頭一看,卻只見一騎人飛也似地從衚衕口疾馳過來,在他身前十餘步遠勒停了馬,繼而一躍下馬就勢前衝到了他身前。認得那是家裡一個常常跟著張泰徵的親隨,他不禁有些慍怒地斥責道:“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