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的時候,求爺爺告奶奶才給被人辭了夥計差事的他謀了這麼一個職司,可無論是看到叔父那一輩子辛勞,到老之後沒人理會的下場,還是兩個穿了一輩子白衣快要離役的前輩下場,他就覺得心裡噎得慌。也正因為如此,汪孚林丟擲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怎會不死死抓住?
可就像人家說的,廣東道的經制吏和非經制吏總共十三人,他除卻年輕,其餘的沒有任何可取之處,這位掌道老爺為何挑了自己?
汪孚林自然不會知道,自己別有用心的挑人引來了無數人的猜忌,不過就算他知道也不會放在心上,因為昨天的重頭戲是吏,今天的重頭戲卻是官。
今天前來都察院報到的新進士,並不止廣東道這五個,好幾個道都因為有所員闕,因此增補了人進來,總共竟是十一個試職御史。往年每次殿試過後,雖偶爾也有這種和六部觀政主事一樣,從新進士直接試職御史的幸運兒,可從前都察院何嘗出現過這麼多員闕?因而,一大幫子人拜見左都御史陳瓚的時候,恰是參差不齊,有人連官服都是臨時製備的,沒捨得用好料子,至於年紀也是五花八門,從二十到五十都有,充分體現出了進士年齡的差異。
然而,當謁見長官結束,汪孚林見到隸屬廣東道的五個新進士時,卻忍不住愣了一愣。那倒不可能出現清一色二十歲以下比他還小的情況,畢竟,大明朝取士的慣例中,二十歲以下以及五十歲以上,都向來屬於特例,主流的進士年齡,都是在二十歲到五十歲之間,其中,二十五歲到四十歲是最多的。太年輕的,主考官會認為不夠老成,常常會像當初顧璘對待張居正那樣壓一屆;而太老的,則是認為不夠年富力強,除非文章寫得特別對主考官的路子。
而眼下歸他領回去的,一眼看去,約摸都在二十出頭到三十五歲之間,也就是說,正是對於大明朝的讀書人來說,已經成家,最為風華正茂的年紀。
但看到履歷時他就發現,除了年紀最小的王繼光,今年二十一歲,正好和他同齡,還小了點月份,其餘的都比他年長。
汪孚林只是微微詫異了片刻就恢復了過來,畢竟,兩世為人,他的心理年紀早就一大把,更不用說又有兒子又有弟子。
但是,今天才剛剛知道所屬的五個新進士,那就沒有這樣鎮定了。雖說掌道御史不算真正品級壓過一頭的上司,正經說起來應該是前輩,可要知道他們眼下只是實習,一年之後能否透過考核轉正,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取決於汪孚林的評語。故而,發現自己被分撥到廣東道,每個人都在拼命回憶關於汪孚林的傳聞,卻發現傳聞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因為這位上司兼前輩實在是太有名了!
PS:明天又要去起點參加反盜版活動,據說cctv採訪啥的,好幾位大神也去,最近我又有點別的事,得存點稿子,所以都只有一更。哪天雙更我會臨時通知,就這樣(未完待續。)
第七八四章 下馬威
儘管二十出頭的汪孚林確實比面前的五個人大多要年輕,但上一科三甲傳臚,遊歷遼東救回來數百漢奴,巡按廣東則剿滅招撫了海上巨寇,兩次回朝都造成了科道言官如同被割麥子似的落馬,他自己當初散佈災星名聲,別人還嗤之以鼻,可如今他確確實實已經兇名在外。至少,這會兒拜見他這個掌道御史的五個試職御史,不論是為了第一印象,還是為了日後的評語,在報名自陳的時候,全都賠足了小心。
山東黃縣王繼光、廣東南海王學曾、四川巴縣汪言臣、南直隸常熟顧雲程、山西太原馬朝陽。這便是此次調來試職廣東道監察御史的五名新進士。
這年頭雖也有人事檔案這種東西,但那都是保管在吏部的,汪孚林之前也就只知道姓名這種最簡單的資訊,連籍貫都沒有。然而,如果他是後世某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神人,此刻聽到這五個名字和籍貫時一定會大驚失色,立刻嚷嚷這活沒法幹了。
因為,在這些人當中,有歷史上張居正死後上書彈劾,嚐到甜頭之後屢次把炮口對準朝中大員的王繼光,有被萬曆皇帝罵作是邀名沽直的王學曾,有養了兩個著名東林黨人的兒子,其中一個還是東林六君子之一顧大章的顧雲程。至於剩下的其餘兩人,一個官至廣東巡撫,一個官至布政使,也並非無名之輩。
可眼下汪孚林自然不知道,中華歷史五千年。他能夠記住的,也就是那麼幾個特別有名的人而已。甚至於就連歷史上彈劾又或者諫阻張居正奪情而被廷杖的傢伙,他除了一個鄒元標。其他都不記得名字,自然更談不上提早疏遠又或者親近。所以,他此時對五人當中唯一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