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一下這位新皇帝的政治態度。(未完待續。。)

第290章 沙灘上的摩天樓

比利時是近代歐洲版圖中的一個複雜國家,這種複雜不僅體現在語言、人口構成和地理位置上,而且更體現在其特殊的國際地位和國際關係上。≥頂≥點≥小≥說,

比利時原本是荷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由於不滿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通知並且受到法國7月革命的影響,1830年8月比利時發生革命,1831年11月,俄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和英國在倫敦達成協定,簽署條約,宣佈根據1815年維也納體系的修正,為保證歐洲的整體和平,各大國保證比利時獨立和永久中立。

這一協定自然遭到荷蘭的強烈反對,荷蘭一直到1839年才在條約上籤了字。而比利時國王經過各國之間的爭吵,最終相互妥協,決定由著名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利奧波德王子擔任。

比利時這個國家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上因為其和法國正好處於英吉利海峽的兩端。為了防止可能對自己的入侵,英國人認為保證比利時不加入任何一個軍事集團是極為重要的,英國必須確保比利時不被用於對英國的敵對活動。

而施利芬計劃的核心正是要讓主攻的右翼從比利時方向攻入法國!這將侵犯1839年歐洲各大國對比利時保證的永久中立,而其中反應最大的自然是英國。

當然了,條約這種東西在約亨看來就是一張廢紙,只要能確保打贏戰爭,那麼想撕就撕,不需要有什麼心理壓力。至於英國參戰這點約亨也覺得其實沒什麼所謂,英國人想開戰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就算德國不進攻比利時英國人也會找別的藉口。

而且施利芬也不是傻子。不可能沒考慮到進攻比利時所會引起的連鎖反應,所以他也做出了一定的準備。

首先是外交上爭取說服荷蘭王室同意德**隊借道有著“馬斯特裡赫特盲腸”的荷蘭通道迂迴到比利時列日要塞的後面,這樣就有可能逼迫法國人為了保證自身安全搶先進入比利時,這樣破壞比利時中立的就是法國而非德國了。

就算荷蘭人不借道,又或者法國人不上當,施利芬也做了考慮。首先是海軍的風險艦隊理念施利芬也有所瞭解,只要海軍的存在能讓英國顧忌,不敢過於冒險參戰,那麼德國只需要向英國保證,戰後恢復比利時的獨立和中立那麼就足夠。

如果英國參戰,那麼依然不是問題,英國人就算把自己島上的十來萬陸軍部隊派過來,在優勢德軍面前也沒什麼太大作用,只要法國投降。英國人也不會過於糾纏。

且不說施利芬對歐洲攪屎棍的惡劣程度的低估,單單對比利時可能的抵抗都顯得過於理想化。

施利芬計劃要求快,計劃的每一個步驟的執行都不能出錯,一個環節出錯就會導致整個計劃的執行脫節,鑑於英國參戰的可能性與戰爭時間成正比,因此施利芬晚年一直強調計劃的關鍵在於大力加強右翼,以重兵投入來縮短戰爭時間。

然而這就成了日後施利芬的推崇著用來攻擊其繼任者小毛奇以及威廉二世理由,因為小毛奇在後來實施施利芬計劃的時候。並沒有加強右翼,反而抽調了大量兵力用來在左翼和法軍對峙。導致了右翼的進攻力量不足。

因此有人攻擊因為威廉二世害怕法軍攻入德國本土,作為皇帝侍從武官出身,沒什麼太大能力,只不過因為聽話才能坐上總參謀長位置的小毛奇自然要保證左翼不被法軍突破,因此沒有魄力繼續加強右翼,最終導致了施利芬計劃的失敗。

更有甚者認為是海軍的發展擠佔了德國可以用來發展陸軍的寶貴國力。如果不發展海軍,德國就能有更多的陸軍,這樣戰爭初期的法國就更加難以招架,這又是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的鍋。

但是實際上1913年德國國防開支僅佔國民收入的4。6%,德國並不是沒有更多的餘力可以壓榨。畢竟德國當時還是以發展為主,不可能學日本人那麼喪心病狂。

真正的問題是,以當時的後勤條件和戰場空間,德國人根本沒可能在那個狹窄的地帶投入更多兵力了,再增加投入兵力,那麼大軍擠在那裡只會造成擁堵和混亂。

利德爾哈特在《戰略論》中這樣說到:“讓過多的部隊透過一個有限的空間實施迂迴,如果不是小毛奇削減了右翼兵力,任其數量更多,那麼隨著部隊的深入突進,其境況還將更壞。”

因此約亨對施利芬計劃一直以來都是不大感冒的,在約亨心目中更看好的是老毛奇當年制定的西守東攻的兩線作戰預案,當然老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