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6部分

能不說,日本人在其由封建社會後期,在列強的壓力下,轉型時的心態比之當時中國民國時期的政治家們,要有遠見。

“當時‘廣東事變’之後,我原走出去南洋的想法,只是那兒的華僑們如今與中華復興黨的關係比較密切,我擔心我們到了那兒受到不明真相指摘,因此我們才取道日本。原本打算坐船前往歐洲,可沒想到……”

這樣的話聽到陳嘉庚耳中,卻未必受用。對方畢竟言談之中雖然不談南洋華僑們支援“中華復興黨”的力度過大,但又不甘心不讀出自己心理話。的確“先生”的黨與他本人曾經在歐洲、南洋各地的華僑當中有相當影響,甚至早先的行動,往往都出自於華僑們的資助。

然而,現在這一切已經時過境遷。這並不是因為“先生”對於“黃埔士官”學校的攻擊,而是出於巴達維亞那次行動,等於向世界宣佈了華僑的權利。僅就這一點,早就贏得了南洋華僑的心。

“是哪,現在的華僑們非常歡迎中華復興黨的人,畢竟是他們在巴達維亞,以組織起來的工人以及為澳大利亞人生產的軍火,為當地華人出了一口惡氣。使他們可以在他們辛苦勞動得來的產業上,繼續生活下去。大約正在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

聽到這樣的回答“先生”答不上話來,畢竟如果論起來,華僑們曾經對同盟會有過同樣的熱情,可現在想要重新得回他們的認同,又是一件何選樣艱難的事情呢?

“一起看文學網首發,請支援正版閱讀,支援作者創作”不笑生A群:35761481;郵箱:qljrjaaa@。

“陳先生所講的話,的確有些道理。我還有個不情之請,請先生回到南洋之後,向那兒的華僑們解釋一下,廣東方面發生的事情,不過是為了儲存那所軍校,不因為他們的所屬而受到日本人的進攻所發生的誤會罷了!”

“一定,一定!”這就是陳嘉庚的回答,雖然他回答的挺痛快,但心中也明白,這不過是虛與委蛇罷了。

對於這次會見,“先生”的心中同樣並不抱有什麼更大希望,華僑們會願意聽到他代表“中華革命黨”發出這樣的解釋!畢竟,這麼多年被那些當地的鳥人們欺負下來,這也是唯一一次有人替他們說話,替他們出頭,替他們鳴不平的時候。

而自己呢,恰恰在政治利益的驅動下,只看到5000名受過良好訓練計程車官們,所代表的軍事價值,而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或者現在回想起來,自己就根本沒有想到這一點,在今天這個四面楚歌的境地之中,回想起來的確使人不勝汗顏。

至於說關於“廣東事件”的解釋,從道理上,大略也說得過去。然而,只怕受了“中華復興黨”恩惠的華僑們,是一點也聽不進去的,畢竟他們是患難兄弟,還有比這更使人感情深厚的事情麼!

在告別之時“先生”倒是說出了一句使陳嘉庚也稍受感動的話來,但至於南洋的那些華僑會不會被感動,這卻是個未知之數。

“是哪,我們國家的戰亂,使我們這些人疲於奔命,總忘記了南洋華僑們給祖國的幫助,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十分的慚愧。將來,我想我們也該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談話說到現在,兩人的這次會見,也算是多少有了些收穫。

當“先生夫人”目送著陳嘉庚離去的背影時,他們相互輕輕點頭。顯然在目前“琴島政權”為整個山東創造的輕鬆環境裡,“中華革命黨”還有復甦的希望。

—————————————三千字之外的議論可以不看————————————有人說過,南洋華僑史,就是一部華僑血淚史。這句話是沒錯的,在殖民政權與當地人的不滿的夾縫中求生存,這也是必然的趨勢。

然而,從滿清開始一直延續下去的各屆政府遇到這種事情之時,不聞不問不敢動用軍事力量,對於自己的族人提供最基本保護的手段。無疑是對外族屠殺,殖民當局的奴役的某種鼓勵,那麼他們的遭遇何至於悽慘至斯呢?

可當祖國危難之際,就是這些人,組織出大量的捐款,或者乾脆拋家舍業回國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對於日本帝國入侵的中國到底有多少貢獻,相信大家都知道。

但問起來,我們呢?我們在生活在中國的華人,我們為他們做過什麼?當他們以血淚面對外族的屠刀時,我們這些同根相生的兄弟們做過些什麼呢?對於這些屢次在祖國危難之時,伸出援手的弟兄們做過什麼?

如果不臉紅的話,我只能說,這樣的心腸實在是仿若鋼鐵一般的堅硬,愚笨到連“受人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