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再新增少量的糯米湯進行夯制。很多水壩就是這樣夯制的。如果關牆之內是細土,那麼用一刀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田潤想到,無論哪朝哪代,劣質工程都應該遠遠多於優質工程。細土的可能性太低。不是細土,就是其它填充材料。其它填充材料在失去牆磚保護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傾覆。甚至有可能連帶傾覆整座關牆。
不能切,就只能加了。加,本來可以從第一步石階開始往上加,但新添築層與原有築層的契合是個未知數。如果契合得不好,新添築層就沒有基礎。因而田潤命令自第一步石階之外三尺處開始,下挖基礎,再往上砌牆。填充的同樣沒有用細土。
新砌建築的平面形狀,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拉長的冂形。冂形內部,包裹了原來盤旋的石階。於是,洛陽方向的來人就再也不能沿著原來的石階上關了。
其實最簡便的還是修一條直線,只是田潤想到時間緊迫,不知道關東諸侯什麼時候會來。如果來得早的話,新修建築很有可能還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強度。因此,主要防守,還得依靠原來的關牆。只修個冂形蓋掉石階就行了。
去掉洛陽方向的石階,那麼,關口的東面就應該另外修建石階。不然的話,人怎麼上關呢?雖然說可以用雲梯或者繩梯,但防守的一方通常還要搬東西呢。所以,沒有石階是不行的。
田潤曾經下令,讓礦場想辦法挖洞,從山體的內部直達虎牢關上。時間到是充足。但由於沒有測量儀器,挖出三百丈左右就不知道方位了。因而未能成功。其實,就算是挖洞成功,還有汜水關呢。所以,還是不得不另修石階。
山洞挖不通,其實還不僅僅是石階的問題,還有守關將士的住處沒有解決呢。關牆上面,因為牆體寬闊,確實是有個小建築。可供臨時休息,以及存放引火物資。大量的人住在上面,就不可能了。
於是,對於兩座關口,田潤需要做的是,拆裡面房屋,建外面房屋;遮裡面石階,建外面石階。而外面,即關口的東面,既有石階又有建築,就需要進行防備了。這個方向,可是朝著關東諸侯的大本營的。再來一路諸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裡面的諸侯派遣少數人馬翻山越嶺回到領地,再起兵夾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第二卷 第82章 孫堅返回
孫堅離帳之後,袁紹寫書信,再派出一名信使,本來已經慢了一步。但由於孫堅駐紮在洛陽城內,袁紹駐紮城外的酸棗,故而反是信使先行一步,往虎牢關而來。
這人快馬加鞭,經過兩個時辰的賓士,午時剛過,到達河洛。洛河就在這個地方流入黃河。清濁二水激盪交融之處形成了一個神奇的太極圖案,流傳著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而畫八卦”的美麗傳說。洛黃交匯的“洛汭”地區,是炎黃子孫最早繁衍、生息之地,也是遠古帝王修壇沉壁、禪讓祭天之所。有不少古蹟。後來人們遷徙之後,仍有少數人留了下來。直到董卓進京,這裡都仍有人家。這次關東諸侯戰董卓,防守一方的董卓曾經在這裡歇過一次腳。於是,就把這裡的百姓驅走了。諸侯進關的時候,這裡就只有幾十間空屋了。
信使此來,空屋依舊,只是洛河上面的小橋不見了。
洛河可不比東泗河。東泗河騎著馬就可以趟過去,但洛河不行,一定得下水游過去。這名信使,既然被派往荊州送信,游泳是肯定會的。不過,一身重甲就得留下了。頭盔雖然重,但一是保命,二是可以當碗,可以保留。
信使把重甲脫下,把貼身收藏的袁紹密信拿了出來,放到了頭盔裡面,以免被水打溼。然後牽著馬就下了洛河。
人會游泳,馬也會游泳,水也不是很急,順順當當的就到了河中央。
這時,就聽得下游唿啦一聲小,信使扭頭一看,只見到好大一片水花。不好,這一定是什麼大魚來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沙沙。如今我和馬就是小魚,可不要被大魚吃了。信使立即加快了遊動的頻率。
但是,遊得再快,又怎麼能快過得魚呢?還沒游出兩丈,戰馬就一聲嘶鳴,開始了猛的掙扎。信使立即棄了韁繩,獨自前遊。希望能夠趕在大魚弄死戰馬之前上岸。
好了,能踩到水底了,就剩最後幾步了。信使向前急跑。胸口露出水面了,腰出露出水面了,大腿也露出水面了。就在這時,一個尖銳之物猛然撞到了信使的後心。信使被這一撞,全身飛了起來,都露出了水面。砰!摔在岸上。
……
是什麼樣的大魚?難道是鱷魚?不是。其實根本就不是魚,而是王越。撞擊信使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