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這些東西都是賦予的結果。如果在秦朝,你拿著一張紙去買東西,不被抓去了連坐才怪,但是我們現在就是在用紙買東西,這個紙的價值就是人為賦予的。最能說明賦予的例子其實是我們的生日。我想實際上生日與每一天的區別都不大。但它就是不同。為什麼?賦予。假如這樣的一種情況,你的父母因為某些原因忘記了你的生日,於是隨便拿了一天當你的生日。假如你不知道你父母在騙你,那麼你也會與其他的人一樣慶祝你所謂的生日的那一天。所以,並不是哪一天很特別,而是你賦予了哪一天涵義!
一個人,老得一塌糊塗,但心中又不接受自己年老的現實!我們是說服他接受自己客觀的看待的年齡問題呢?還是讓他心中相信自己仍然年輕呢?一個人死了,我們是接受他死了的現實呢?還是相信他仍活在我們的心中?假如你選擇了後者,那麼這就是賦予的結果(因為他不可能再年輕,他也不可能真的活在我們心中)。
我講過,對於世界我們做的只能是接受,發現與應用。在這裡還有一個特殊的接受――不接受。換成成語就是‘無可理喻’。並不是任何事情都一定要講道理按邏輯才行得通的,這種‘無可理喻’,就是一個賦予!任何我們經歷的事物事件物體,或者是所思所見所感,都會以資料的形式儲存在大腦的某一區域,當事物被儲存的那一刻,就被建立了聯絡,而當資料再次被呼叫的時候,不管這種調是以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樣的情緒,什麼樣的目的,只要出現第二次呼叫的行為,這種呼叫的行為都被附上了某種含義,這個儲存與呼叫的過程,就可以被看著是‘賦予’。簡單的給‘賦予’下一個定義:‘賦予’就是人為的強制性的給予聯絡――包括精神聯絡,邏輯聯絡,非物質聯絡等等。這也是一張《蘭亭序》模本在我的心裡敵不過一張“於兒”的普通書信的緣故。同樣因為賦予這個行為是帶有相當的主觀的意願在裡面――情緒的波動是相當大的,一個小東西可以讓你感動得要死,一個大東西有時候讓你無動於衷。於是,同一個事物,我可以根據當時的情緒賦予它可大可小的價值。後文中我會講到“付出-得到=0”的公式,但是賦予這個行為讓一個等式給活生生的變成了不等式。比如我付出代價,卻失去了女友,也得到了經驗,我可以賦予這個經驗很大的意義,雖然我失去了女友,但我學會了堅強,我‘得’大與‘失’!我也可以賦予這個經驗相等的意義,我失去了女友,但得到了經驗,無‘失’無‘得’,同樣,我也可以賦予這個經驗很小的意義,就算我得到了經驗,但我失去了“於兒”,再怎麼‘得’也不能償‘失’。這就是‘賦予’的含義。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賦予這種能力很多時候體現在主觀意願上,即我認為某事某物如何如何,或者說,我更願意相信某事某物某人怎麼怎麼樣,正如人死不能復生,但往往我們更加願意接受他們活在我們心中的某一個角落這種說法。賦予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如果有人對這種能力有點陌生的話,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對這種能力的稱呼,叫做“自欺欺人”。
上一節我講到,人的生存的更好這個目的緊緊的與兩樣東西相聯絡,其中一個就是:資源。那另一個是什麼呢?另一個就是:意願。所以一件事(不僅限於討論生命)有意義的標誌就是意願的滿足與資源的佔有。這個描述應該是很清晰的,即有意義的標誌就是,找到你願意沉迷的情緒,(比如成就感,自豪感,榮譽感等)與一種資源作為佔有的目標。(如,金錢,名利,女人,物質,地位等)。比如有一天,我們看到一個美眉,喜歡得不得了,想跟她在一起,(在一起的幸福感是你選擇的情緒,女人的實體就是你選擇的資源了。)於是拼了老命的追,最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地攻勢下,美眉被感動了,妥協了,那麼追求愛情的這個過程就是有意義的――滿足了意願,佔有了資源。另外一種可能,這個美眉,名花有主,或者是眼睛長大腦袋上,或者是我們牛頭不對馬嘴,儘管付出了很多,卻後還是以慘淡收場,但假如你從中嚐到了對待愛情的方式,對待人生的方法,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獲得了經驗,或者得失之道,取捨之道等等。我們不怕挫折,因為不可能沒有挫折,成長也是需要代價的,重點是我們對待挫折的方式以及找到挫折中所含有的內涵及我們從中提取了什麼(失敗中蘊含了成功的契機!),那麼這個過程仍然是有意義的――得到了資源。那麼另外一種情況就鬱悶了點――賠了夫人又折兵,再加上自己想不開,那麼這個過程既沒有積累到資源(經驗,美眉),又沒有達到意願(失戀),自己又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