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問題只有一個。”
沃爾面無表情,說話時的哈氣讓他的臉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最近在中國航空界有一個傳言,讓格魯門和mbb感到非常擔憂。”
“中國航空工業部出臺了一個建議,想必羅先生也應該清楚。中國的航空公司已經有四家明確表態,不會採購西飛生產的支線客機。我想請問羅先生,這個訊息是否真實?”
沃爾的話開門見山,並沒有因為面對的是當事企業西飛的負責人而稍有含糊。明確的問題當然期待的是明確的答案,但這卻難倒了需要回答問題羅素。
何文治搞出來的這條建議,以及航空公司的表態,瞭解內情的人都心裡清楚,不過是張空頭支票罷了。
究竟是否執行這條建議,還要等五年以後東西之爭爭出一個結果來。如今航空公司們說兩句漂亮話,不過是為了應付何文治所代表的上飛利益集團罷了。
但問題是,這些行業內的潛規則對外國人來說卻是太過深奧了。
比如說西德的mbb公司,這是一家聯邦德國的航空器製造企業,前身是大名鼎鼎的梅塞斯密特。在歐洲德國人的日子越來越好,自然是不再甘心跟在空客後面撿點英法的餅乾碎屑。
早在1987年,mbb就曾經與西飛進行接觸,希望能夠合作開發mpc-75支線客機。西飛自然對此非常感興趣,甚至當即決定在西德組建合資公司。
但德方對中國內部東西之爭和干支之爭等內情毫不知情,竟然乾脆一頭撞到了何文治的手裡。
面對德國方面的談判建議,乾脆運起了拖字訣。拖到了兩年之後,這一合作雙方都非常有誠意的專案,竟然連談判都還沒有開始。
由此可見,不僅是德國方面,實際上國際航空業對中國體制內的問題絕大多數都並不清楚。
德國方面如果當初把合資公司放到國內來,不需要經過航工部的一道手續。學習聯通搞一箇中中外模式,是完全可能繞過何文治干擾的。
可惜的是雙方將合作級別提的太高,這給何文治帶來了插手的機會。
像這次西飛與新科、格魯門和mbb的合作,就很是披上了幾層馬甲。首先是重型工業動力進出口公司,中方投資佔多數。在重型工口公司的下面還有投資子公司,格魯門的股份佔了大頭,來自格魯門的資源主要都集中在這家皮包公司之中。
名義上是重型工業動力進出口公司,與mbb進行合資,成立了一家航空技術投資基金。然後由這家投資基金與西飛合資。這樣一來,表面上看就成了中方與中方合作的一家國內高科技企業。
國內的合資經營,自然是不需要再走一遍中航技和航工部的程式。但這樣一來,同樣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
mbb之所以選擇中國企業進行合作,格魯門之所以願意幫助西飛改進運七,根本原因都是希望能夠開發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
歐洲的天空是屬於空客的,美國的天空則是波音制霸。國際市場上兩家航空公司瓜分了幾乎所有的市場。放眼世界,唯一能夠誕生新的競爭者的本土市場,只剩下了中國這最後一塊淨土。
mbb希望用中國市場,培養起德國的客機制造隊伍。格魯門則是希望透過運七和後續支線客機專案,保持住中國來之不易的市場份額和與新科的合作關係。
但是如果中國市場徹底對西飛關閉,生產出來的支線客機要賣到哪裡去?沒有中國本土市場支援,新的支線客機連國際競爭的機會都不會有。
羅素沉默了片刻,有些艱難的點了點頭:“沃爾先生說的確是事實,這個我們西飛並不否認。但這並非是最終結果,未來五年裡我們有很長的時間,可以去用來說服航空公司們改變這種做法。我們西飛在中國航空業還是有一些影響力的,並不會因此就接受了這種明顯不公平的結果。”
“但是這無疑極大的增加了,新支線客機計劃的風險。”沃爾嚴肅的說道:“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合作方案,如果五年中西飛沒有說服航空公司接受你們生產的支線客機,造成的損失由誰承擔?如果是正常的市場風險,要求合作伙伴共同承擔尚算合理。但這種因為西飛自身原因,導致的不必要風險增加,我和mbb的曼施坦因先生都無法認同。”
看到羅素被沃爾言語攻擊下狼狽的樣子,吳大觀心底不由嘆了口氣。雖說是家醜不可外揚,但此時他真的很想大喊一聲。
你們這些官僚,難到不給自己人添麻煩,就一定會死嗎!
何文治在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