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胡文海專門把沈飛拎出來,拿它做了反面典型。
到了1997年,沈飛的處境已經有些尷尬了。雖然承接了東蘇對國內的技術轉移,成為了蘇27的國內組裝廠。但是與歷史上獨一份的三代機生產企業地位相比,在熊貓國產化即將突破的這個時間點,沈飛的地位無可避免的滑落,並且受到了不少的質疑。
有人說沈飛的管理體制有問題,也有說沈飛搞學閥、學霸的,還有人認為沈飛不思進取躺著賺錢&he&he
不能說這些意見不對,但顯然是隻看到了表面的結果,沒有看到背後的原因,對沈飛一直以來的體系和歷史根源並不瞭解。
國內航空生產長期依靠沈飛輸血,整個中國的航空產業幾乎可以說是從沈飛裂變出來的。到改革開放前,國防對沈飛的需求都是以生產為主導,同時還得不斷對全國其他航空企業進行輸血和支援。
對於飛機設計,只要會從蘇式戰機身上抄準確就行了。至於說更改蘇式戰機的原始設計,顯然風險遠大於收益,需要補的課實在是太多了。
這樣幾十年下來,會抄、抄的準成為了沈飛衡量業務能力的尺子,整個體系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建設起來的,當然也就失去了進行&l綜合設計&r的能力。至於說管理、保守、學閥,這些不過是表象而已。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空軍上千架的殲七、幾千架的殲五、殲六是從哪裡來的?從北到南遍地開花的航空城、航空企業是從哪裡來的?沒有沈飛,1970年前的宋老會在哪裡?沒有宋老、沒有殲十,那殲二十和楊偉又會在哪裡?
沈飛由於歷史原因不適應了新時代的要求,但它是無愧於它的歷史責任的。總不能說改開之後gdp一年頂改開前三十年,所以改開前中國的發展就沒有意義了吧。
這方面沈飛確實像極了一箇中國傳統家庭的老大哥,任勞任怨、苦幹死幹,可能沒上過什麼學,但幹活一絲不苟。等到把弟弟妹妹們拉扯扶持起來,家裡條件好了,受過教育的弟弟妹妹們做出了更大的成績,看老大哥難免就覺得土氣、保守。
可不管怎麼說,在熊貓戰鬥機橫空出世後,沈飛確實有些跟不上時勢了。
f-14國產化並非只是單純的複製,在國產化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對f-14進行改造升級,是真正把f-14技術吃透的基礎上進行的綜合設計。
f-14國產化不僅是照著雄貓畫熊貓,熊貓戰鬥機的航電、雷達、軟體、傳控都進行了升級,內部結構也進行了最佳化,更用大壓機的整體鍛造技術替換了真空焊接的機匣,斯貝改發動機上機的過程也絕不是簡單換個卡扣&he&he
和西飛的熊貓相比,沈飛確實表現的有些遲暮了。對拿到手的蘇27技術不敢改動,缺少技術革新的主觀積極性,說到底其實是自主研發能力的缺陷。
如果航天總公司因為拿到質子號技術,走起了沈飛的老路,那胡文海可就鑄下大錯了。
中國航天和航空不同,從一開始就沒得抄,是難得從無到有建立起完善自主研發能力的產業。
而自主研發能力,又不僅僅只是技術能力,而是一種組織能力,是一個組織的決心和野心。它並不是說在某一項技術上進行獨立開發,而是要形成技術發展的體系,要求整個組織擁有永不停歇、始終向前的組織能力。
胡文海絕不滿足於質子號這一款產品,是希望從引進質子號開始,在航天產業裡種下一顆種子,而不是請回來一尊隻手遮天的如來佛祖。
可是這種模式對於航天總公司的某些人來說,無疑是風險更大的方案。
&l我希望在國內引進質子號的過程中,同步開始對質子號的技術改造工程。第一步,我們用更先進的電子技術,對質子號的控制系統進行升級。第二步,我們將質子號國產化的簽字權必須落實到航天總公司的手裡。第三步,整體更新質子號技術,將其近地軌道運輸能力提升到25噸,遠期目標,我想我們可以考慮有效載荷達到35噸&he&he&r
胡文海的意見,讓會議室裡很多人的臉上變了顏色。不說別的,單是簽字權一項,就不知道會要了多少人的老命。
簽字權是什麼?其實就是說,這個東西究竟能不能用,最後簽字做決定的那個權力。權責對等的情況下,這就是要很多關鍵崗位的人負起責任來。出了問題,就要找簽字那個人。
敢去簽字的人,顯然必須對自己做出的決定,擁有絕對的瞭解。在質子號這個專案上,就要求從總師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