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4章 商業體系

覺:“一億夠不夠?兩億呢?三億呢?我們先承包了渤海省內的通勤列車,如果這個模式可行,再考慮擴大規模……”

胡勝利和夏博洋目瞪口呆,夏博洋手上這個地產專案,總投資也沒有一千萬的規模。胡文海這張嘴就問一億、兩億夠不夠,也真是讓人不知道說些什麼好了。

不過胡文海倒是興奮了起來,原來只是打算給繡城個體戶組織貨源,最佳化物流,盤活繡城段的鐵路三產,給小叔胡勝利搞點事情做,出一口氣。不過當這個新想法從他腦海裡冒出來之後,他就再也坐不住了。

錢不是問題,哪怕不算偉哥的專利收入,水鋰電電池今年一年就為新科公司創造了三億美元的純利潤。這筆錢換成人民幣,再加上國內的出口退稅和高科技補貼,換成人民幣就是足足十五億以上躺在銀行賬戶上長毛。

胡文海現在或許仍然是缺美元,但真心是不缺人民幣,相反大量的人民幣躺在銀行反而有著沉重的通脹負擔。搶在人民幣貶值之前把這些錢花出去,就成了最艱難的任務。

八十年代中國或許會打擊私營企業,但對個體經營卻從來沒有限制發展過。八、九十年代的很多萬元戶和十萬元戶,都是個體戶中的佼佼者。在國企工人一個月不過一百多塊錢的時候,個體經營者手上早就攢下幾萬、十幾萬的資本了。當九十年代國家放開私營經濟之後,最先發展起來的,就是這些早就準備好第一桶金的個體戶。

不說遠了,夏博洋他家裡開的一個小飯店,不過三四十平米的地方。私下裡胡文海打聽過他家的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純利潤兩三千都沒有問題。他家別說萬元戶了,一年少說量產兩三個萬元戶的水平。

而在繡城裡,像他家這樣的小生意個體戶,真是不知凡幾。若非如此,夏博洋手上這個地產專案,又怎麼會這麼輕易就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十年代,不管國家宏觀經濟是好是壞,個體戶始終都是在賺錢的。

這些個體經營者手上有錢,但投資渠道卻相當狹窄,房產投資才會這麼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胡文海將開始那個淺嘗輒止的方案拋到了一邊,轉而考慮是否真的能在八十年代完成這個體系?

採購、倉儲、物流、運輸、快遞,依靠鐵路系統,搞八十年代版京東,代替這個目前國內野蠻無序的商業環境。

簡單來說,以渤海省為例,13個地級市、18個縣級市,那就需要31個門店——或者說商城,至少是足夠大的樣品展示場所。哪怕暫時只做市內快遞生意,每個城市至少需要十輛車四十個人。縣級市可以減半配置,那麼需要220輛車和880人,這倒是還好說。

最大的難點,在於必須對渤海省內的企業資源進行調查,評級並且建立合作關係。

作為中國最早工業化的省份,要想統計全省產品目錄並且對他們的經營狀況評級,這是隻有國家力量才能做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物流要拉上鐵路系統,滿足一省個體戶的需求,倉儲壓力同樣巨大。看看後世京東燒錢建的倉庫就知道了,這一塊的投資足以吞掉這個系統早期的所有利潤。

胡文海雖然眉頭皺的緊緊的,臉上卻絲毫沒有沮喪的神色。正相反,他感覺自己抓到了一條改變整個渤海省命運的契機。

簡單來說,大下崗對中國南方和中國北方、中國東北的影響力是完全不同的。南方改革開放早,有深圳特區這個視窗,私營經濟、外資投資規模都是全國領先的。而越是往北國營經濟的影響力越大,到了東北可以說是中國國企勢力最根深蒂固的地區。

而這也就造成了大下崗對南方來說,或許也是個很大的麻煩,可並沒有存亡危機那麼嚴重。因為南方私營經濟發達,下崗工人轉身就能在私營工廠裡找到新的工作,或者做些小生意也能輕鬆餬口。

可對東北來說,當大下崗來臨,國營企業崩潰,私營經濟卻無法發揮出南方的作用,無法吸納那麼多下崗工人。

這是悲劇發生的根源。

可是說到底,東北私營經濟發展緩慢,這個鍋真的扔不到別人的頭上,更多是人們觀念、思想的問題。

早期商業環境的野蠻和無序,是制約私營經濟發展最大的攔路虎。經營資源被極大的浪費在這個系統的內耗,以及對不規範市場的防備、保險之中,限制了資本的再次投入熱情。

賺了錢不敢擴大經營規模,反而像過去的地主老財一樣,想著存銀行或者買房置地,規避市場投資的風險。

如果能夠解決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