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式來平復內心的傷痛、鬱悶和抗拒這場風波對自己政治地位的衝擊與動搖。於是,帶著一腔“我輩豈是蓬萊人”的豪情與悲憤,鄭博開始了他那本《心跡集》詩稿的編撰整理工作。過去草就的詩歌常把百感交集的鄭博帶回那些風光的年代,讓他回想起自己當初踏上這條政治之路時的意氣風發,豪情無限。他在那首《赴渭南受命有懷》寫道:

1983年12月14日,我從省委黨校赴渭南,受命到地區民政局工作,組織信任,自然欣喜;而責任制後,愛人身體不好,老母需要照顧,家事憂心,心情頗矛盾。

此行東府去,受命喜憂存。

本未聞達意,偏來舉薦音。

公職當盡瘁,家務卻牽心。

忠孝難兼顧,開懷為萬民。

此去渭南,仕途上的鄭博春風得意。那是一個崇尚知識和知識分子翻身吃香的年代。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改變了知識分子“臭老九”地位,提出 “知識就是生產力”,將知識分子列入了勞動人民的行列,把知識分子推上政治舞臺予以重用成了一種時尚和社會潮流。在陝西師範大學時就“熟背了不少古典詩詞名篇”,畢業後也“常偶吟小詩,略抒胸臆”的“詩人”鄭博自然會趕上這種時尚和潮流。

也許是時間久遠,或者是業績平平,如今,鄭博在渭南民政局工作的情況已名不見經傳,記者費很大力氣只是查出兩點關於他與當地民政局的記載。一是《渭南民政志》中載:1983年12月至1985年,鄭博同志任渭南地區民政局副局長,當年,調任渭南地區移民辦主任。二是在群眾的舉報中,記者不止一次地看到“鄭博利用職務之便,把970多畝撥給移民的土地無償送給地區民政局”這樣的內容……

那時的鄭博還不知道這樣的內容會成為自己政治生命的惡夢,他的詩詞中記錄的是自己言不由衷的心志和他對單位、對同事、對社會的態度。他在《暮年抒懷》中寫道:

人世目標計有三,立德立功又立言。

忠心報國不求利,勤政為民莫慕官。

在位勤廉仇鬼蜮, 離崗吟詠賽神仙。

黃牛擠奶堪為伍,桑葉成絲效繭蠶。

有人讀了這首詩後感慨道:詩人寫的那些東西千萬不可當真,鄭博在詩中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要“忠心報國”,“勤政為民”,並會為此“不求利”,“莫慕官”,但一旦真的讓他丟掉權柄,離開官場上的那把“交椅”後,他的心情真的能“賽神仙”嗎?他還會有“效繭蠶”那般的高尚嗎?

答案是顯然的。後來,鄭博失去渭南市移民辦主任的“帽子”後,他對組織,對上級的怨言馬上就溢於言表,為了多一份收入彌補失去職位後在經濟上的虧損,剛退下來就利用關係,搞來幾百萬移民資金,在渭南成立了“移民基金會”,以基金會秘書長之職在其中領取“工資”。後來,鄭博等人的“移民基金會”在落實省政府有關檔案時被強令撤銷了,但不久他又搖身一變,換上“移民扶貧協會”的招牌,並親任會長,繼續開展著移民資金的發貸業務。這還能是“不求利”、“莫慕官” 嗎?

有人從鄭博的行為中發現了一個規律:詩人和官場人的虛偽是共同的——越想得到的東西他們越會在嘴上表示出一種煞有其事的輕視和放棄,他們越不願做的事和越不喜歡的東西他們卻要言不由衷地大加讚賞。比如,鄭博為官期間,明明也有點貪財,他卻說自己會忠心報國“不求利”,他明明很看重官職,他卻說自己的一切只是為了勤政為民,最看不起當官這種差事。

想必當官的大多不會喜歡搞紀檢的人,但在鄭博的詩句中,卻充滿了對“包公”之類黑臉人物的無限敬慕之情。

鐵漢錚錚骨,無私不怕天。

橫眉除碩鼠,俯首愛黎元。

黑臉柔腸軟,紅心鬥志堅。

懲貪揚正氣,衛士美名傳。

在“三講”中,鄭博多次檢討“有接受下級單位送來的土特產”等禮品“不付錢的現象”,“有接受下級、移民和有關單位送來的土特產和菸酒茶等現象”,但對社會上出現的“禮品回收店”這類“新生事物”,鄭博卻表現出了少有的正義和憎惡。他在一首《觀“禮品回收店感賦”》中冷嘲熱諷道:

新店沿街印眼簾,“回收禮品”鋁牌懸。

香菸美酒般般有,補品名茶樣樣全。

賣主登門圖少利,賣家倒手賺多錢。

此行興盛世風壞,納垢藏汙定護貪。

渭南移民局一位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