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如今**黨形勢很猖狂,如果不盡快南下平亂,只怕局面會不可收拾。”
段芝貴詭譎地說道:“華甫兄,叛黨自然要殺,但怎麼殺、什麼時候殺,這裡面可是大有名堂!”
袁世凱也點點頭:“目前我還不宜出去,因為時機尚未成熟。《國語》中說,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我還要再等等看!”
就在這時,門房送來了孫元起的拜帖。袁世凱看完之後,順手遞給屋裡其他人傳閱。段芝貴看完有些不解:“怎麼剛送走一個唱戲的,又迎來一個教書的?朝廷這是什麼意思?打算把內閣大臣從小到大挨個派來,直到把大帥請出山為止?”
段祺瑞道:“昨天朝廷釋出上諭,在請大帥出任湖廣總督的同時,也命孫百熙以內閣學務大臣暫署四川總督,並著迅速赴任。此番送來拜帖,除了朝廷的意思,恐怕也想和大帥商談一下戡定亂黨的事務,畢竟四川、湖北唇齒相依。”
袁世凱啜了一口參湯:“芝泉所言應該大體不差。”
倪嗣沖卻鄙夷不已:“也不知道朝廷是怎麼想的,居然派蔭午樓、孫百熙兩個人出來領軍平亂!雖說蔭午樓平時愛好唱戲,畢竟還在德國留學過,知道些軍事。派孫元起這個教書先生是什麼意思?難道坐在陣前給叛軍上上課,叛軍便幡然醒悟,棄械投降?”
袁世凱望著馮國璋:“華甫。你怎麼看?”
馮國璋欠欠身子:“依在下所見,朝廷派孫元起到四川確實有些唐突。但仔細想想。卻又不失為一招妙棋。四川之亂,既不是邪教、亂黨主導,也不是苛捐雜稅過重、民不聊生所致,真正的原因是全省士紳對朝廷幹路國有政策的不滿。有了他們的縱容支援。才有如今兵戈四起的局面。他們鬧出些亂子,最初只是想要挾趙次珊(趙爾豐)。藉此與朝廷討價還價。誰知後來**黨插足,導致局面漸漸失控,那群士紳才開始害怕起來。說到底。真正亂起來。受害最大的還是那些有田有產計程車紳。所以事到如今,士紳們也想早些收場。
“如何收場?就是要讓大家暫時冷靜下來,坐到桌邊繼續談判。趙次珊在成都槍殺民眾數十人,積怨已深,四川上下都不願和他坐到一塊兒,這便需要重新找一個人。而孫百熙正是最佳人選。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孫百熙名聲極好。越是名聲好的人,越愛惜自己的羽毛。孫元起自然不能兩面三刀、出爾反爾,所以四川士紳會很信任他。其次,他性格溫和,甚至有些軟弱。四川士紳會認為他好欺負,可以在他身上獲取更多利益,也願意和他談。而且現在四川鬧事的都是些青年人,他們從小讀著孫百熙的書長大,孫百熙對他們也算是有半師之誼。如今入川,他們總不能平白無故便刀兵相見吧?年青人鬧事,多是逞一時血氣之勇,只要冷靜下來,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華甫,你說得也太玄乎了吧?孫百熙真有你說的那麼神?”倪嗣沖明顯不信。
馮國璋只是笑笑,並不回答。
倒是袁世凱點點頭:“丹忱,華甫所言是很有道理的。孫百熙是大學者、大名士,學問高、名氣大、地位尊崇、品行無疵,又沒什麼野心,只不過是想老老實實教書,做天下人的老師。國內學子對他非常尊敬,即便洋人也是讚不絕口,膜拜有加。因為在絕大多數人眼裡,他就是對的、好的、善的,你跟他作對,自然而然會被認為是錯的、壞的、惡的,成為千夫所指。所以像他這種人最是得罪不起,只能拉攏,老老實實把他供起來!要不然,你以為朝廷為什麼要讓他做學部尚書,還讓他入閣?還不是把他捧出來,當作招牌,亮給洋人看、給青年學子看?”
倪嗣沖撓撓腦袋:“看來讀書人真的比長槍大炮有用!”
袁世凱道:“說他比長槍短炮有用,那倒也未必,有時候還是要靠槍桿子說話的。只是既然朝野上下、國門內外都捧著他,我們也不能失了禮數。記兒!”
袁克定乳名叫“記光”,作為父親,袁世凱通常暱稱他為“記兒”。
聽聞父親招呼,一直侍立在一旁的袁克定立馬應道:“父親,有何吩咐?”
“明早孫百熙過來,你在門口候著。記住,要以子侄禮相見!”袁世凱囑咐道。
“是!”袁克定恭敬地答道。
在他想來,給一位和父親身份差不多的內閣大臣行子侄禮,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等第二天早上他看到孫元起的時候,才如夢初醒,終於明白為什麼父親要特地叮囑自己“要以子侄禮相見”。
袁克定生於1878年12月,孫元起按照年齡倒推則是生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