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日本所欠歐美列強的外債達到驚人數目,在憑自身能力很難償還的情況,它們悍然發動甲午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除了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外,賠償金額也猛增到2億兩白銀!
“之後日本的侵略行為更是愈演愈烈,庚子國變期間它參與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中國燒殺淫掠,之後又迫使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賠償海關銀三千餘萬兩;甲辰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再度佔領旅順、奉天等地,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獲得在我國東北南部的特權;趁著清末國勢頹敗、忙於內政,它們又在宣統二年(1910)與傀儡的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半島。
“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日本索要的標的越來越高,中間間隔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從吞併朝鮮距今也有三年時間了,是時候再次張開血盆大口了。一旦歐洲有事,它們絕不會放過這等天賜良機!”
梁啟超憤懣地斥責道:“日本不過東瀛彈丸小國,它們如此鯨吞不已,就不怕變成蝜蝂之蟲麼?”(未完待續。。)
ps: 給諸位書友拜年了!祝大家開卷有益,馬年大吉!
四四八、倭兒休想肆鯨吞
蝜蝂得名於柳宗元所撰寫的《蝜蝂傳》。根據柳宗元的描述,蝜蝂這種小昆蟲最喜歡背東西,在爬行時遇到東西就放到自己背上,自己被壓得爬不動也不放棄,直到被活活壓死為止。
蔣百里搖頭道:“日本會不會變成蝜蝂之蟲,學生難以斷言。不過日本如果不迷途知返改弦更張的話,它必將成為中國的頭號勁敵!”
孫元起也道:“我與百里的判斷大致相同。所謂‘長痛不如短痛’,與其讓它日日蠶食我國領土,不斷汲取戰爭紅利,提升軍備實力,將來成為咱們的心腹大患,不如現在集中全國力量,徹底打斷它脊樑骨,讓它不敢再覬覦染指!”
梁啟超道:“畢其功於一役?這倒是個好主意。只是我國積貧積弱,軍隊戰力參差不齊,尤其海軍更是虛弱不堪,加上各省又各自為政號令不一,真要與日本全面開戰,恐怕是勝少敗多。”
孫元起道:“任公說‘勝少敗多’,此言甚是。自從道光鴉片戰爭以來,見識過歐美列強的堅船利炮,全國上下便畏洋如虎。甲午中日大戰,裝備精良的北洋水師被日軍打得全軍覆沒,這個昔日不放在眼裡的彈丸小國也一躍成為咱們畏懼的物件。而且在此之後,日本國勢蒸蒸日上,而我國則日漸頹敗,如果現在開戰確實是‘勝少敗多’!
“難道因為勝少敗多,咱們就能忍受日本的盤剝欺凌?誠然我軍兵員、訓練乃至裝備都不及日軍。但若是連與日軍一戰的勇氣都沒有,又怎麼可能會有取勝的機會?假如日軍來犯,咱們畏懼戰敗而不敢開戰。豈非只有引頸待戮?雖然眼下戰勝的機率不大,但並不等於沒有,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把握住那一線勝機。這也是勞煩百里引領全軍進行研究和準備的意義所在!”
蔣百里突然問道:“若依百熙總理之見,如果近期中日開戰的話,咱們國家勝算幾何?”
孫元起微微嘆息道:“在我看來,中日之戰的勝負關鍵其實不在於戰場鏖鬥本身,而是取決於袁大總統的態度。如果他能與孫某攜手同心一致對外。勝算應該在七成以上;若是他既不支援也不反對,坐觀成敗的話,勝算只有四成;要是他極力反對處處阻撓的話。那麼勝算只有不到一成!”
旋即孫元起話鋒一轉:“當然,無論袁大總統是否贊成,只要日本膽敢侵犯我國,孫某還位居總理之職。我必領兵與之一戰。戰勝戰敗姑且不論。至少要讓日本人知道咱們中國人還是有骨氣的,以後斷不敢發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囂張言論!”
蔣百里也慷慨答道:“既然百熙總理有如此豪情,方震又豈能袖手旁觀?如果百熙總理不棄,方震願領四川陸軍軍官學校副校長之職,協助搭建軍事科學研究院,專門研究對日作戰問題,為內閣、海軍以及西部各省陸軍拾遺補缺。”
梁啟超此時說道:“百熙,只怕袁項城他不同意的話。對日宣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雖然根據去年頒佈的《國務院官制》,宣戰、媾和事項需要透過國務會議。但國家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等權力向來歸大總統所有,由大總統提交國會審議,國務總理不過是副署而已。若是袁項城不同意,難道百熙你要反客為主?”
蔣百里卻道:“袁項城雖然身居總統之位,獨柄軍事大權,但無論從軍事、經濟還是政治上的影響力來說,百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