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部分

是平易近人。

“劉書記,我是江南大學畢業的,中文系,畢業已兩年多,如今已進25歲。”秦偉東道。他沒有說我也是22歲從大學畢業的,讀的也是中文系。那樣,就有與首長“並列”的意味。

這是官場之大忌。

“哦,好,好,看來我們還真是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在古代的眾多傑出文學家中,你最欣賞哪個的文章?”劉欣田道。

“蘇東坡。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秦偉東道。

“嗯,蘇東坡的詞的確不錯。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雖然柳永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他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為擴充套件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擴充套件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秦偉東道。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劉欣田緩緩說道。

看來,劉副書記的文學與歷史知識很好。身處官場,還是沒落下。

堂堂的省委副書記,不久的江南省長,與秦偉東大談特談蘇東坡,出於何種考量?

劉省長選秘的試題也太奇怪了!

他是在考察未來的省府一秘哪種品質與能力?

第173章:你就調任省委辦公廳吧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寫道:皋陶為土,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歎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秦偉東不徐不疾,緩緩說道。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劉欣田笑道。看來,劉欣田的文史知識很是豐富。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