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下了他原來租的房子:上城別墅,並且按照他的設計加以改建。他很喜歡這幢在山崖頂上的房子。他這樣敘述過:“從視窗望出去,英吉利海峽的大小島嶼盡收眼底……”他想在島上長期住下去,甚至像他在《海上勞工》的獻詞裡所說的,格恩西島是他目前的避難所,很可能將是他的葬身地。
一八六五年五月,雨果給一個出版商的信中寫道:“我的時間不多了,可還有好幾部工程浩大的書要完成。”
每天清早五點半鐘,雨果就開始工作了。面對大海,他在寫一部關於格恩西島和島上的人物的小說,這便是《海上勞工》。
一八六六年三月,《海上勞工》單行本出版,得到了巨大的成功,一銷而空。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太陽報》又連載發表,使它的發行數從二萬八千份增加到八萬份。小說中吉里雅特勇鬥章魚一段,大大提高了巴黎人對章魚的興趣。一些專家學者為此對記者發表談話,說章魚並不傷人。飯店裡添增了大受顧客歡迎的章魚做的名菜。帽店老闆新制的章魚形帽,成了時髦的巴黎婦女搶購的商品。雨果夫人在一封信中說:“全城的人都在談論章魚。”
格恩西島上的水手也讀了這部小說,他們向作者寫信表達他們的敬意。雨果回信表示感謝,說:“我和暴君鬥爭,正如你們同颶風搏鬥一樣。”
《海上勞工》的故事情節並不曲折,出場的主要人物很少,正面和反面的加在一起只有那麼幾個,但是雨果塑造了一個敢於和大自然鬥爭的勇士吉里雅特,生動地敘述了他孤身一人救出“杜蘭德號”的機器的驚心動魄的過程。這可是一個新穎的題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深深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吉里雅特為了贏得黛呂舍特的愛情,來到茫茫大海中的礁石上,遇到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缺少食物,缺少淡水,缺少工具,最後又遇到章魚。這部小說的第二部詳盡地描繪了吉里雅特跟大自然搏鬥的經過。吉里雅特,一個普通的年輕漁人,卻表現出驚人的勇氣和毅力,非凡的聰明和才智,終於創造出了奇蹟,救出了“杜蘭德號”的機器,帶回聖桑普森。
他的成功轟動了島上的居民。他滿懷希望地期待黛呂舍特實現她的諾言。他突然發現黛呂舍特根本不愛他,而是愛著埃比尼澤牧師,他絕望了。但是雨果沒有把吉里雅特寫成為一個一般的失戀者。吉里雅特幫助黛呂舍特和埃比尼澤結成夫婦,自己讓海水淹沒了。這樣,這個漁民的形象就愈發顯得高大。吉里雅特成了作者筆下的一位理想化的人物。
對於吉里雅特的悲劇性的結局是如何產生的,雨果這樣說過:“我旨在歌頌勞動、意志、忠誠以及一切使人變得偉大的東西;我想表明,最無情的深淵是愛情,即使能在海難中倖免的人也逃不過女人的引誘……”①這段話也恰恰具體地解釋了這部作品的序裡所說的那番道理:《海上勞工》表明的是事物的宿命,而內在的、至高無上的宿命,是人的心。
① 譯文轉引自莫洛阿的《雨果傳》譯本(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吉里雅特因為深摯地愛著黛呂舍特,所以做出了最大的犧牲,自願離開人世,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殉情,確實是崇高的行為。不過,我們在讚頌他的同時,自然會為他惋惜,為他憤憤不平。讀者中會不會有人認為吉里雅特雖然在大海上是無所不能的好漢,而在感情的壓力和世俗的偏見前面,卻是一名懦夫?我想可能會有這樣的看法。當然,或許也有人會將吉里雅特的自盡看成是他對那個冷酷無情的社會的控訴,正表現了一個男子漢的氣概。
寫到這裡,不可避免地要提一下黛呂舍特,這個美麗純潔的少女,為了她的叔叔,答應嫁給救出“杜蘭德號”的機器的人,當時可能是一時衝動,也可能出自“捨身”的心理。以後她愛上年輕英俊的埃比尼澤,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也許她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諾言,也許她根本不相信吉里雅特有這個本領能帶回機器。總之,她最後的態度是寧願死去,也不做她稱做“可怕的人”的妻子。讀者想必會同情這個女主人公的遭遇,因為誰也不能強迫她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但是,大概也會有人不喜歡她,這倒不是由於她背信棄義,而是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整個社會對吉里雅特的冷漠和輕視。我們不勉強她愛吉里雅特,可是她至少應該理解和尊重吉里雅特的感情。她隨埃比尼澤走了,以後真的會幸福美滿嗎?但願她能夠。
雨果學識豐富,博大精深,天文地理,歷史掌故,風土人情,加上他在澤西島和格恩西島上學到的海上知識,很多他都為其所用地寫進了這本小說裡,這樣就勢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