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6部分

團攻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法**方還委託民營公司先後研製了“施納德”突擊坦克、“聖沙蒙”突擊坦克和2c重型坦克。

其中,施納德坦克是完全法國自己研發的坦克,該坦克在中華帝國的m07式坦克進入法國的時候,法國人就開始研製了。由於當時受到中華帝國的技術限制,禁止仿造,法國也沒有坦克實戰經驗,不知道那種坦克設計才是最佳選擇,因此出現了施納德坦克的設計款式。

施奈德(schneider)ca1坦克裝一門75毫米野戰炮,2挺8毫米機槍,戰鬥全重14噸,6名乘員,速度5千米/時。

作為法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用於作戰的坦克,施奈德ca型坦克是由colonelj。e。estienne(讓?巴蒂斯蒂?歐仁?埃斯蒂安)的理念,並結合了eugenebrillie的設計研發而成的產物,坦克由施奈德公司負責製造。estienne和brillie都曾造訪中華帝國努力研習北洋動力旗下的拖拉機制造廠,這系列的拖拉機應用了一種獨特的履帶和底盤的安裝配置方式。這種設計最後被法**方採納作為其坦克的改造基礎。

這種坦克類似於中華帝國最早的夭折的m05型戰車,採用大口徑75毫米低速短身管火炮,安裝在坦克的右側的炮座內,火炮射界極小。這種坦克系統的設計理念就是將一個長車廂安裝在一組短履帶上,但正像ca型坦之前的那些設計一樣,這種組裝方式未能收到其預期效果。在實際使用當中,施耐德ca型坦克的這種組裝方式被證明是無法逾越任何一種不平坦的地勢。

施奈德坦克首次出現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戰場上,但是坦克表現不佳,糟糕的通風效能使乘員苦不堪言,薄弱的裝甲和內部郵箱設計嚴重威脅到乘員的安全。

施奈德ca型坦克的車廂設計了一個角度很陡峭的鼻部。車廂被安裝在加短版的履帶底盤上,鼻部和尾部都懸在底盤之外。坦克主要的裝備是一門75毫米口徑的主炮。兩門8毫米口徑的機關槍分別被安裝在車身兩側的球型固定底座上,做自衛之用。坦克最大載員7人。

等到施奈德ca型坦克投入使用,它在設計上的缺點就立馬凸現了。由於加長的車身使得車廂的鼻部和尾部顯得過於突出而造成坦克行進時會被卡住,所以這種短履帶的底盤系統除了能在平地行駛之外無法逾越其他的地勢。最終,這種坦克在與敵方炮兵彈幕攻擊的對抗當中損失慘重,在一次進攻當中,共有132輛施奈德ca型坦克參戰,最後有不少於57%的坦克被擊毀。這使得施奈德ca型坦克的整個設計理念就此被證實是毫無實用價值的。

法**隊一度決定放棄這種坦克。不過,協約國在第三次索姆河大戰失利,急需要大量坦克補充部隊,因此儘管施納德坦克各種缺點多,但是有總比沒有強,因此批准施納德公司大規模共生產了1000輛左右,將裝甲防護增加到中華特種鋼15毫米或者發個滲碳鋼20毫米以上。

聖沙蒙突擊坦克和2c重型坦克基本上跟中華帝國的m07式戰車大同小異,只是這兩家法國公司的資金有限,生產技術受限,仿製的m07戰車非常的笨拙,核心零部件還得從中華帝國進口,美國參戰後改為從美國進口,但效能有所下降。

法**方病急亂投醫,顧不了兩個公司的產能問題,兩款坦克分別採購了1000輛,但是最終每個月只能交貨50輛,直到戰爭結束時也沒有全部交貨。

與此同時,英國國內也在大規模研製和生產各種型號的坦克。“小威利”於1914年7月開始設計,實際建造起於1914年的8月11日,研製中為方便轉向,在車身後伸出一對尾輪,同時這對尾輪也起到了保持平衡的作用,經過不斷的改進摸索以後,1914年9月22日,“小威利”的1號車——“林肯”號開出了英國福斯特工廠的大門。

“小威利”坦克同樣也因為當時英國沒有坦克實戰經驗,不知道那種坦克設計才是正確的,因此避開跟中華帝國m07式戰車的設計衝突。該坦克的重量是18。289噸,全長5。87米,寬2。86米,高3。05米,採用一臺105馬力“戴姆勒”汽油發動機為動力,主要武器是1門40毫米口徑的主炮,備彈300發,以及4挺7。7毫米口徑的機槍。運作起來要至少兩個人共同操作,而全體成員僅為6人。

“小威利”只使用了10毫米厚的鋼板做為裝甲,即使這樣,車體已經夠沉重的了,使得其最大速度僅為3。2千米/小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