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滌,可以去掉一部分,但是對大多數細菌來說,任你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適當的條件下,用“春風吹又生”來形容,都顯得過於保守。細菌的繁殖速度,不是“一生二,二生三”那麼慢條斯理,而是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那樣的幾何速度。在適當的生長條件下,有的細菌半個小時就會增加一倍。換句話說,一個細菌在這樣的條件下,24小時之後,就可以給全國人民每人分上二十幾萬個。
當談到食品安全的時候,許多人著眼於化肥、農藥、轉基因、防腐劑之類,且不說這些東西是否真的有害,即使是有,也遠比細菌要好監控。食物儲存中的安全,遠遠比這些因素要難以控制,而且更容易產生危害。沒怎麼聽說過因為化肥、農藥、防腐劑,或者轉基因導致的問題,倒是有許許多多變質食品導致中毒乃至死人的例子。
食物中細菌的存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用了農藥的蔬菜,農藥分解或者洗去了就不會再有。但是其中的細菌,今天可能還少,放兩天卻可能變得很多。細菌在食物上的存在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菌種的來源,二是儲存的條件。細菌的來源更多地取決於環境,衛生潔淨的環境中較少,大規模科學種植養殖的食物原料中也較少。FDA推薦人們食用農場養殖的魚類,也是出於這種考慮。經過高溫處理的熟食中的細菌比原料中少,大概每個人都能想到。就儲存條件來說,低溫不利於細菌生長,所以大家才會把食物放在冰箱中。但是哪怕是零下二十度的冷凍室,也不能殺死細菌,只是讓它們消停一下。一旦給點溫暖,它們照樣又燦爛起來。一些頑強的細菌,在4度的冷藏室內照樣生長。所以,冰箱也只能暫時儲存食物,最安全的方案還是儘量加快流通,減少存貨。高濃度的鹽是抑制細菌生長的有效手段,千百年來,沒有冰箱的祖先就是用這種方式儲存某些食物的,比如臘肉、鹹菜。
到目前為止,加熱仍然是殺死細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來說,在121攝氏度下加熱15分鐘以上,即使沒有把細菌全部殺死,剩下的也就成不了氣候了。但是許多食物要是加熱到這種程度,就沒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細菌的量減少到一定濃度,不會對人產生危害就行了。比如說牛奶,所謂巴氏滅菌的“鮮奶”是把牛奶加熱到72度左右15秒。經過這樣的處理,細菌量會被減少到初始量的十萬分之一,雖然還有不少,但是在冰箱裡放兩三週細菌量不會長到對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溫滅菌,則把牛奶加熱到135度以上,1秒鐘就可以殺死幾乎所有的細菌,即使是放在常溫下也能保證幾個月沒有問題。當然,這都是指密封儲存的情況。如果對嘴喝一口,這些處理幾乎就算白乾了,其中的細菌生長速度會大大增加。其他的食物也是如此。比如說雞蛋,有些人喜歡吃那種蛋黃沒有凝固的所謂“流黃蛋”。雞蛋中的致病細菌在蛋黃沒有凝固的溫度下不會被殺死,所以,如果雞蛋中含有較多的細菌,比如說滿是雞糞的雞圈裡的雞蛋,“流黃蛋”就比較危險了。
無數的食品科學家和工程師花了不計其數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熱更好的殺死細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為止,能夠經濟實惠廣泛使用的還是加熱。中餐的原料有很多不注意衛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性問題卻不嚴重,關鍵就在於中餐一般都是經過高溫烹飪,現做現吃的。西方的蔬菜,多數是生吃的,所以從種植、運輸、儲存到分銷的各個環節,都要進行嚴格監控。否則,沙拉吃下去,就開始拉肚子了。就安全性而言,速凍蔬菜甚至是更好的選擇。我們難以監控原料中的細菌,但是可以把食物做熟來保護自己。
對於個人來說,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衛生習慣非常重要。廚房冰箱都是藏汙納垢的地方,經常性的清潔(比如酒精、醋等都有不錯的效果),並且保持通風乾燥,有助於減少細菌的存在。那些存在的細菌,本來可能成為我們食物中的菌種。家裡的食物,儘量減少存貨,做飯做菜,也儘量吃多少做多少。因為減價而囤積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飯吃上一兩週,都會為細菌提供廣闊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價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價的原因就是積壓了很長時間,再買回家儲存,簡直就是考驗自己對細菌的抵抗力。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孤島生活
姬十三
一頭小動物來到了荒島,聽起來像是《馬達加斯加》的現實版。然而,對於這隻棕褐色的挪威品系雄性鼠來說,它不過是從一個荒島被帶到了另一個荒島——它既然從未被囚禁在籠子裡過,也就無從享有重獲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