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社會地位?宗教?可是從來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世界各國都拼命地提高國民生產總值,以為強國富民才是幸福;雪山裡的小國不丹窮得要命,受過西方高等教育的前國王卻提出“國民幸福總值”的概念,聲稱他所追求的不是強國富民,因為人民的幸福與生活水準並無必然聯絡,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感受。在英國萊卡斯特大學的“主觀幸福世界地圖”裡,不丹人民的幸福程度在全球國家排名中高居第八。

梁朝偉與劉嘉玲的婚禮讓我們知道,不丹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可是真的像不丹一樣,小國寡民,躬耕放牧,一切聽國王的話,與世界老死不相往來就會幸福嗎?即使我們假設不丹的幸福模式真的存在,這種模式在現代社會里能夠生存下去嗎?答案已經顯現:不丹不可能永久地自我封閉,它變成了君主立憲制,有了電視,甚至開始有了Internet。或許很多人可以接受物質上的匱乏,然而在能夠大量獲取資訊的年代,我們還能夠接受簡單頭腦所帶來的幸福嗎?

所以我們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只能追求各自的理想,無論是金錢、地位還是成就,期望理想的實現會給我們帶來幸福。然而每一次理想的實現所帶來的生活狀態的改變,似乎都只是暫時增加我們的幸福程度。工資從五萬漲到十萬會讓我們開心幾個月,但我們總能很快適應十萬的生活狀態,又有了掙二十萬的目標,於是幸福程度又回到從前。對於這個普適的現象,學界早已經有了悲觀的論調:幸福都是暫時的,長期持久地提高幸福程度是不可能的。

然而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們在2005年發表的文章中指出,持久提高幸福程度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只是我們的眼光應該超越外界的條件,放在人的行為上。也就是說,幸福並不是一個靜待追求的具體目標,而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在獲得幸福感的過程中,我們做什麼比我們有什麼更重要。特定地說,我們應該問的問題不是賺多少錢才幸福,而是錢怎麼花才能幸福。

那麼,錢怎麼花才能幸福?以下為單選題:當你領到獎金的時候,是A)存起來,B)付賬單,C)吃一頓大餐,還是D)給自己買東西?

如果你選的是以上皆非,那麼恭喜你,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你很有可能是真正懂得幸福何在的人,因為這筆錢,你多半是花在了別人身上。不論是給父母妻子買東西,請朋友吃頓飯,還是資助一個失學的小孩,美國《科學》雜誌在2008年3月發表的一篇文章證明,把錢花在別人的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能帶來幸福。

這篇由加拿大卑詩大學(U。 of British Columbia)心理系研究者和哈佛商學院市場營銷研究者合作的文章,調查了日常花費習慣與幸福指數的關係,獎金的去向與幸福指數提高值之間的關係,並透過實驗研究了“飛來橫財”的用法與幸福指數提高值之間的關係。結果是,去除收入水平的影響,日常經常給別人買東西或捐錢的人更幸福;去除獎金高低的影響,用獎金給別人買東西或捐款的人變得更幸福;最後的實驗甚至證明,那些必須把飛來橫財花在別人身上的人,比必須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更幸福。

有了這樣的理論支援,你應該很容易理解自己為什麼給自己買太多東西會有揮霍的負罪感,而給爸媽或孩子買東西的時候,卻能夠可著勁兒花錢,一點兒也不心疼。這個研究結果無情地告訴我們,我們這麼做,並不是因為“無私”,拿自己的錢給別人買東西,只不過是用物質去換取自己精神上更大的幸福。或許,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無論這幸福的來源是對物質的擁有,還是精神上的滿足。區別僅僅在於,有的自私會對別人造成傷害,而把自己的錢花在別人身上這種“自私”,給自己和別人帶來的都是幸福。那麼,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吃多少細菌才安全

雲無心

我們都知道細菌無處不在,即使是我們認為洗得很“乾淨”的手上也充滿了細菌。雖然多數細菌是無害的,但是——正如飛機失事是很小機率的事件,但只要碰上一次我們就歇著了——再多無害甚至有益的細菌,也改變不了有害的細菌讓我們寢食難安,甚至再也不用吃飯了。人們吃出問題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細菌無關——比如河豚或者各種食物過敏,其他的絕大多數都是細菌惹的禍。

我們所吃的各種食物,不管是蔬菜、水果,還是肉、蛋、奶,都充滿了細菌。絕大多數人喜歡的走地雞、野味、農家肥種的菜、野生的魚蝦等等,攜帶的細菌比大規模養殖的更難控制。通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