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期,進行藥物成癮研究的學者們也突然發現了這其間的種種便利,老鼠與毒品的糾纏就此展開。

籠中鼠的癮君子生涯

想利用老鼠來研究藥物成癮,當務之急是要證明它們跟人一樣,有變成癮君子的潛質。於是一位先行者被請入籠中,旁邊放個踏板,踩一踩,就有藥品注射到它的身體裡。如果注射的藥品是可卡因或是海洛因,不出一週,它就愛上了這項迷幻運動,從此以後,該鼠每天的日程就是吃飯、睡覺、踩踏板,生活得快樂、悠閒似神仙。

然而,臆斷並非科學的態度,這時候還沒有人敢打包票它和一位人類吸毒者之間已經能夠完全徹底地感同身受。要檢測這隻老鼠是不是成了癮君子,還得看看它有沒有痛苦的戒斷反應。於是,實驗人員出場把毒品換成了生理鹽水,倒黴的老鼠被迫進行強制戒毒。最開始,它還是會痴痴地踩踏不停,幾天之後,因為習慣了得不到滿足的失望,踩踏的頻率有所降低,逐漸地,它忘記了自己曾經是一隻有毒癮的老鼠,走過踏板的記憶也一樣雲淡風輕,彷彿這塊踏板從未給它帶來過狂喜。

事情進行到這個地步,癮君子鼠的全部反應跟人類裡的難兄難弟完全符合,科學家們放下心來,覺得儘可以在其身上使出渾身解數,只為搞清楚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令老鼠上癮?20世紀60年代,神經生物學家試著給籠子裡的老鼠們注射了一種能夠阻斷多巴胺的藥物,之後把毒品換成生理鹽水,老鼠們就不再瘋狂地踩踏踏板了。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實驗中被阻斷的多巴胺是產生藥物依賴性的一種關鍵性物質,它的日常工作是作為一種神經遞質在大腦中傳遞資訊,產生的效果則與人類的快樂感受有關。

此時,還有個問題縈繞在你我腦中,為什麼吸毒者重操舊業率居高不下?這問題想拿到老鼠身上來研究,可沒想象中容易。一個人類吸毒者對毒品的渴望,可能來自於昔日同伴的一個電話:“嗨,哥們,要不要出來一下。”而對老鼠,如何勾起它對毒品的渴望,然後量化研究這種渴望,還需要大費周折。

妻離子散,生活不幸福的吸毒者通常更容易復吸——痛苦的刺激也許是引發復吸的一個好辦法,研究人員由此得到靈感,對戒斷後的籠中鼠進行電擊,果不其然,老鼠很快想起了自己曾經是隻癮君子鼠,對毒品的心理渴求被激發出來,標誌性的動作就是重新踩起了踏板,踩踏的頻率在此可被用作心理渴求嚴重程度的量化指標。

除了電擊,還可以用條件反射的方法引起老鼠們的心理渴求。每次給老鼠注射毒品時,都在籠中引入聲音或光線刺激。等老鼠戒斷之後,以當日情形來勾起反應……燈亮了,聲音響起來,如同巴浦洛夫的那條狗,老鼠們刷地一下子燃起了對毒品的強烈慾望,和痛苦刺激下的反應一模一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老鼠和毒品的故事(2)

現在,有了復吸的量化指標,讓我們看一下老鼠們復吸的情況,根據戒毒後不同時間施加刺激導致老鼠踩踏板的頻率畫出曲線,從中可發現老鼠們對毒品的心理渴求會隨著時間流逝逐漸升高。就可卡因而言,戒毒後第一天對毒品的心理渴求最低,然後逐漸上升,直到半年之後才開始下降,但仍比第一天高。一隻老鼠的平均壽命約2年半,戒毒後對毒品的強烈渴求可以維持至少半年,等比例放到人身上,這種心理渴求的潛伏期可能會超過14年。而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與復吸有關的神經迴路與已知的記憶儲存相關回路有很多相似之處,被牽扯進來的腦區越來越多,事情變得愈加複雜。幸而,科學家們也開始抓住了幾絲主線。

故事的另一面

老鼠和毒品的故事並非只有一條主線,英屬哥倫比亞Simon Fraser大學心理系教授Bruce Alexander帶領的一個團隊,正試圖從另一個角度詮釋鼠類或人類與毒品的糾纏。

Alexander等人屬於跟上述同行完全不同的一種研究者,這群人認為單純地去尋找一粒治療毒癮的藥丸,事實上掩飾了整件事情的真相——我們如此容易便掉入陷阱,是因為我們過著孤獨、不幸福的生活。

該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那時,業界都熱衷於將老鼠們放在一個單獨的小籠子裡,觀察它們如何熱衷於毒品,甚至不惜放棄食物與水,最終飢渴而亡。上述現象又被宣傳至人盡皆知:毒品具有固有的、不可避免的致癮性。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致癮是毒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變的固有特性嗎?

前人已經進行過的大量重複實驗之中,老鼠們無一例外都會陷入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