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霸攀親戚關係,說“此夏侯氏之甥也”。錯綜複雜的血緣關係,再加上敵對陣營之間的不倫之戀,這麼好的八卦素材羅貫中沒有用到《三國演義》中去,惜哉。
下一章:
外交使、內務官、大元帥,諸葛亮人生的三級跳
外交使、內務官、大元帥,諸葛亮人生的三級跳
魯迅先生評價《三國演義》,認為在刻畫人物上有一缺陷:“狀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魯迅老先生對古典小說的評判大體是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大批判立場之上,多少受了一些時代侷限性的影響。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很難說“狀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是《三國演義》的缺點還是特點。坦白地說,如果沒有那些對諸葛亮理想化、浪漫化的描寫,《三國演義》一定會遜色不少。也許魯迅老先生認為這樣一部基於史實基礎之上的長篇小說不應受怪力亂神的影響而喪失了其嚴肅性,但他不會想到,在今天泛娛樂化的社會里,正是由於這些使正常人變得神乎其神的元素才使得嚴肅的歷史題材故事易於為大眾接受。而將那些“近妖”的表演性和儀式性的行為刪掉,保留著“近妖”的內在趨勢,這便是電影《赤壁》中諸葛亮形象的建構基礎。於是我們看到的金城武版諸葛亮,不僅英俊瀟灑,器宇不凡,而且還具備了全片中最大的幽默看點,再加上演義中原有的神秘色彩,這樣的人物已經具備了吸引大眾消費文化下的觀眾群的最大價值。
史實中的諸葛亮遠沒有像他的擬態形象這樣吸引人。同時,他也並非天生奇才,他的人生軌跡和許多普通人一樣,完全符合*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變化規律,呈現著深化、拓展、向前推移的程序,實現了前進性與曲折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簡要言之,根據他自身才能挖掘和自我功能實現的階段性不同,諸葛亮的人生軌跡大致可分為外交使、內務官、大元帥三個階段。
在經過名士及好友徐庶的推薦,一代梟雄劉備得以躬身造訪,求教於諸葛亮。史書上一句“凡三往、乃見”五個字就造就了《三國演義》長達兩個章回的“三顧茅廬”佳話。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先取荊州後取川”的遠景規劃,聽起來固然是暢快淋漓,但明顯與劉備所面對的現實不相匹配。劉備當時寄居劉表簷下,兵微將寡,吃人嘴短,要看人眼色行事,又居於荊州對北的要衝,時刻面臨著曹操勢力南下的危機。如何擺脫現實的窘境恐怕才是劉備更為關切的。而諸葛亮話語中明顯帶著理想主義色彩和超前思維,一番論述侃侃而談,一會要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一會要並分兩路,直取中原。一篇“隆中對”實際上替劉備完成了他所有的政治意淫,也使他後半生的人生道路開始有了方向感。但甫一聽完,劉備確實有點懵了,他的回答只有乾脆利落的一個字:善。
然而諸葛亮並非一出山就成為劉備的首席智囊,也未見他對劉備集團目前的發展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羅貫中似乎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非要把劉備在博望坡打的一場埋伏戰計在諸葛亮的頭上,成為“初出茅廬第一功”。實際上,諸葛亮的第一功卻不是為劉備擘畫的,而是為劉表的大公子劉琦出謀劃策。劉琦因不得寵於劉表而深感苦惱,還不惜用“登樓抽梯”之計來逼迫諸葛亮獻計。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得勸劉琦外出駐軍,效法公子重耳故事。正巧黃祖被孫權攻破,江夏無人駐防,劉琦遂為江夏太守。可是誰又能料到,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絡的,若非劉琦的這一舉動,劉備在逃亡之時還真連安身立命的巢穴都沒有了。這恐怕是連諸葛亮都沒有料到的一箭雙鵰之策吧。
一葉扁舟將魯肅從江夏帶回柴桑,同時也給江東政權帶來了劉備的使者諸葛先生。外交使是諸葛亮第一階段的身份特徵,外交上的成功也是他在初入劉備集團時建立的最大功績。在這一時期,蘇秦、張儀在諸葛亮身上靈魂附體,諸葛亮以縱橫家巧舌如簧的說服策略觸動了孫權決意一戰的那根神經。經過前文的分析,我們知道曹操南下的目標是荊州,並未將矛頭直接對準江東政權。在江東政權對待曹操南征的問題上,也不單存在著降與戰兩個選擇,還可以有許多虛與委蛇、周旋應對的外交策略。但在眾多的可行性之中,孫權偏偏選擇了一戰,諸葛亮的外因不可忽略。當然,魯肅的勸諫也是重要因素,這將在介紹魯肅的章節討論,暫且不表。
好了,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所有事蹟就報告完畢了。不錯,其它你所能在《三國演義》中讀到,或是在電影《赤壁》中看到的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其他神奇行為,不是移花接木(如草船借箭),就是藝術性的加工(如借東風)。
赤壁之戰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