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津津樂道的那些傳奇大相徑庭。
趙雲並非很早就得到劉備的禮遇,也從來沒有被抬高到僅次於關、張的地位。在他棄公孫瓚而投劉備之後,史書上記載,他“為先主主騎”。從字面來理解,他好像是為劉備主掌騎兵,地位舉足輕重。但綜合多種觀點,這裡的“騎”並非騎兵正規軍,而是指護衛主公的輕兵衛隊。這支隊伍人數應該在百人左右,並不承擔衝鋒陷陣的作用,只是用來保護劉備及家眷的安全。因此,在當陽長坂一戰,趙雲不過是劉備隨身的侍衛長,不僅跟關羽、張飛這樣的一線將領在地位上有天壤之別,而且也從來沒有機會參與正式的戰爭實踐活動。
趙雲人生的轉變出現在當陽長坂之戰。此戰中,在劉備已經“棄妻子南走”的情況下,趙雲依然能夠“身抱弱子”,保護夫人,使其成功逃難。簡短的幾句話造就了而今不斷被渲染的“趙子龍大戰長坂坡”的最初素材。在此之後,趙雲被封為牙門將軍,獲得了成為將軍應得的榮譽。
趙雲真正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則是在赤壁之戰二十年後的北伐戰爭。然而,尷尬之處在於,這位“百勝將軍”在史書上沒有留下任何戰績,唯一的出戰記載卻是一次敗仗。這次戰役的失利完全是諸葛亮排程失誤造成的。諸葛亮出師北伐,揚言由斜谷道口進兵,因此引來了曹真大軍的抵禦。而諸葛亮卻讓趙雲、鄧芝率弱旅前去迎敵,自己則率主力攻打祁山。趙雲、鄧芝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戰敗於箕谷。儘管如此,趙雲仍“斂眾固守,不至大敗”,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蜀軍的尊嚴,儘管如此,趙雲仍遭到貶職。2008年,由劉德華主演的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引起了廣泛的爭論,許多評論者對劇情中諸葛亮利用趙雲牽制敵軍的“陰險手段”表示十分不理解。而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歷史。
白袍白甲,一身是膽,百戰百勝,白璧無瑕。關於趙雲的這些刻板印象早已深入人心,伴著正統的嘴臉進行形象矯正也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但我們不得不佩服那些民間藝術家的想象力,當人民需要英雄形象來拯救靈魂,來喚醒他們對殘酷現實的殘存願景時,蒼白的寥寥數語中也可以被挖掘出一個傳誦千秋的風範大國民。從裴松之將民間野史《雲別傳》作為《三國志》中趙雲傳記的引注時起,關於趙子龍傳奇的傳播就從來沒有在民間停止過。偉大的人際傳播將人們對英雄所有的理想都化身在趙雲身上,而史書對趙雲敘述的單薄也恰好為民間藝術家們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戰爭、災難、疾病、苛稅、專制、*等邪惡元素交織的中國下層社會,趙雲存在的意義恐怕就是: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下一章:
象徵性的英雄——張飛 。。
象徵性的英雄——張飛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細節:當關羽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之後,曹操對其大加讚譽。此時的關二爺卻謙虛的說,這比起他的三弟張飛來差多了。曹操就好奇追問張飛有多麼勇猛?關羽形象地描述“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曹操大驚,讓隨從左右把張飛的名字寫在他的衣服裡,以防忘記。
張飛到底有多猛?演義和史書共有一個經典橋段,即張飛怒喝當陽橋。演義在史書基礎上又新增了夏*被“雷”死的料,民間傳說又新增了什麼“喝斷當陽橋”、“一聲怒喊水倒流”的料,使得這出戏相當豐滿有味。只是張飛喝退敵軍便把馬而去,了不得使讀者有些遺憾,張三爺手上功夫到底如何還是沒有抖摟出來。為了彌補這一遺憾,演義不惜照搬克隆許褚馬超之戰,虛構了張飛與馬超大戰葭萌關的武戲,以證實關羽在曹操面前所言非虛。但在史書中,我們只能找到義釋嚴顏和大破張郃兩場勝利,沒有能夠看到足夠地能證明張飛“萬人敵”的戰爭例項。
張飛,其象徵意義遠遠超過了他作為一個猛將的實際價值。當我們樂於談論張飛獨特的性格特徵和具有戲劇因素的行事風格之時,他的猛將屬性似乎已經退居二線,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即便沒有像關羽斬顏良那樣生動的斬首記錄,根據史傳中對張飛粗獷、豪放而又頗有義氣的性格刻畫,我們還是可以自然地認同“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志》夏侯淵的傳記中,裴松之引注了魏國史官魚豢所作《魏略》中的一則軼事:建安五年,夏侯淵之子夏侯霸有個本家妹妹才十三四歲,因為出門採樵而被張飛所獲。這個女子後來成了張飛的妻子,她為張飛生了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後主劉禪做了皇后。當夏侯霸投奔蜀國的時候,劉禪還指著自己的孩子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