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芳輝同志在多年的報紙編輯、文秘工作之餘,長期堅持文學創作,而且是個有心人,對於康藏重大的人物事件作了多方採訪勘察,歷歷在心。毫無疑問,格達活佛這個極具亮點的人物、事件,多年以前就進入了他的視線,為小說作了充分的寫作準備。這部書稿,不說前期準備,光是寫作,前後花了5年時間,數易其稿,其間辛勞可想而知。

如今出書難,且盛行炒作。有的書的發行成功,實際上就是炒作成功。而芳輝同志為人為文相當低調,可以想象,他在動筆寫作這本書的時候,完全不計功名利祿,是在為一種使命感寫作。而且,芳輝同志的身體也不好,退休多年。這本書能被西藏人民出版社認定,順利出版,在可喜可賀的同時,給人多方面的啟示,令人振奮!

。。

詩與史的鳴奏(代序)(2)

高爾基曾經說過,文學就是人學。在我看來,無論時代怎樣演進,文學理論如何詮釋,文學即人學這個科學論斷卻永遠不會過時。問題是如何去挖掘,表現人物。小說,尤其是帶有史詩性的長篇小說,不能在書中作報告,也不能當長篇通訊、人物傳記來寫。小說需要有它自己的藝術表現規律,這就是寫人,寫在特定環境中人物的性格形成、人物的命運。

從《格達活佛》看來,芳輝同志是深諳其中三味的。這本二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在相當長的時間跨度上,在長征、長征之後嚴峻的日子裡和新中國建立之初三個不同的時代背景上,站在時代高度,著力去寫人,寫格達活佛,寫圍繞在格達活佛周圍的一大批人。這些人中,有白利寺思想進步、同情紅軍的住持,有一大批進步群眾;也有反面陣營中的人。比如反動縣長盧品之、土匪、國民黨軍官;還有在革命和反革命陣線上首鼠兩端,權衡利弊,最後被我們的統一戰線統一了過來的頭人。這些形形色色的眾多人物,都有相當的典型性。有的人物,僅僅是幾筆點染,也大都能帶著其獨有的個性風采躍然紙上。尤其是格達活佛這個人。看完全書之後,掩卷思索,這個人物猶如高爾基一篇名著中的丹柯。為了替人們照亮黑暗中的前程,丹柯不惜將自己的一顆心從胸脯裡挖出來,高高舉在手上,格達活佛就是丹柯這樣的人。

寫《格達活佛》這樣的長篇,很考功夫。因為這中間,大的方面要涉及民族、宗教這樣的大事;小的方面要涉及到好些藏民族特有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生活用語、民間諺語等等。而其間又縱橫交錯,牽一髮動全身。任何一環弄不好,大則引發事端,小則非驢非馬,讓人貽笑大方,整體上對這部長篇形成破壞。而從這部《格達活佛》來看,芳輝先生在這些方方面面的處理都是好的。

如果從當今風頭很勁的一些文學觀點來看這部長篇,芳輝先生在對這部長篇的表現方式上,文學的語言,文學的意境、韻味上都可能老套了些。但在我看來,這樣正好。書中的主人公格達活佛真實可信。在表現手法上,是現實主義的,一點沒有玩花架子。寫得紮實而樸實。紮實表現在兩方面 生活和文學寫作的紮實。在這部長篇中,通篇沒有一句作者跳出來,故作激情洋溢的作報告似的說教。所有的思想、傾向和感情都蘊藏於人物 尤其是主人公格達活佛的形象中。

要說有什麼不足的話,芳輝先生的一些長處也就是他的短處。長期的報紙編輯和公文寫作,讓他在寫作時,其思維、用語、格調、層次、遞進這些在寫作中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東西,運用起來也都很正規。這樣,也就缺少了一部分文學的靈動、想象和韻味。

芳輝同志是一個低調的人,也是一個有心人。我知道,他本身就是一座康藏人文的富礦。作為讀者,我期望他在這部電視連續劇播放和這部書出版之後,好好休息一段時間,養精蓄銳,從而再接再厲,為我們提供更多更好,具有濃郁康藏特色的好作品。

我們有理由期待著。

引 子(1)

秋 天的川藏高原,藍湛的天空飄著朵朵白雲,高聳入雲的雪山在燦爛的陽光下放射出耀眼的金光。綠色的田野,奔騰的雅礱江水,如詩如畫,令人神清意爽,彷彿走進了一個人們理想的人間天堂香格里拉。

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日子裡,一輛乳白色的吉普車,駛過樓房林立的甘孜縣城,越過麥苗茁壯的田野,向著旭日裡賓士而去。

車內坐著西藏的一個原地委副書記澤仁娜姆和她的小女兒央金卓瑪,還有省城一家報社的記者小朱和當地文化部門的一個幹部澤旺。

央金卓瑪無比興奮地看著車窗外說:“阿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