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記載:丁默邨本來可以不死的,但有一天他生病,在獄中保出去看醫生,從南京拘留所出來,順便遊覽玄武湖……這個訊息被小報記者發現了,後來被蔣介石看到了,蔣很生氣地說:“生病怎還能遊玄武湖呢?應予槍斃!”

丁默邨就被槍斃了。只因為他從獄中出來,貪看一點湖上清風,是湖上不識字的清風塗去了丁默邨的卿卿性命。但風是有靈性的,丁默邨死有餘辜。

一九四七年七月五日的正午,法警去提丁默邨。他已知道是執行的時候到了,面色立刻慘白得無一絲血色,兩腿也癱瘓得不能行走。兩個法警左右夾持著他的雙臂,像提溜小雞一樣把他提出獄門,迨行至二門時,作為一代惡魔的他已經神志模糊,知覺盡失。把他和鄭蘋如比擬,你真的不知為這樣的醜類說什麼好,壞也沒壞到品味和極致,內心的孱弱到了不如一個女子。

丁默邨被處決時,長眠在郊區土地裡的鄭蘋如,也許化作了桃花,那是在夜間開的吧。詩人說,那些夜是沒有星光的,那些夜是颳著風的,然而這些血跡,斑斑的血跡,在神話般的夜裡,在抗戰的深黑的夜裡,爆開了無數的蓓蕾。

有人問詩人:春從何處來?

詩人說:來自郊外的墓窟。

是啊,真想變作一朵桃花,站立在春天,留下來陪她。

黃花。夕陽。山外山(1)

弘一法師是民國年間,有著無窮神秘,走著不同於常人路徑的人。一般來說,少年很難親近弘一法師。經歷了一定的滄桑,眼角魚尾爬過,你會覺得弘一法師其實就在你心裡住著。看窗外的蒼然夕陽,常憶起高中時代看《城南舊事》時第一次聽到《送別》,就難免捲起了昔日的感傷。我覺得,弘一法師是民國年間最大的一個世俗人生的背離者。他走的是常人不敢涉足的荊棘刺叢,他在求道證道的路上,一輩子堅持的是孤絕是不同,而《送別》境界還是小了些,脫不了傳統文人的感傷與纏綿: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其實弘一是非常喜歡龔自珍的詩歌的。有人說弘一晚年在泉州承天寺講經時曾吟唱龔自珍的詩:“未濟終焉心縹緲,萬事多從缺憾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不難看出弘一《送別》的出處。缺憾,也許是別一種圓滿。追求圓滿,那只有無盡的憂煩,圓滿只有在天上才可得。

於是在李叔同盛年名傾天下時候,卻到虎跑寺斷食,後剃度為僧。當時人們很是不理解他的這種生活方式。其實這當不是消極二字所能涵括,也許是李叔同過早看到人生的斷裂和悲劇,才由入世而轉為棄世。意識形態的涵括,頹唐與消沉也難免有隔靴搔癢之嫌。我們看他早年的壯懷激烈,看他寫魏碑《張猛龍》的雄強,也許判若兩人。李叔同在一九○五年秋深,負笈東渡日本時填下一首《金縷曲》。當時祖國正值雞鳴風雨之夕,那筆下就有了滿腔的慷慨不已與愴懷:

披髮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枝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

愁黯黯,濃於酒,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年絮飄萍泊,遮難回首。

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吼。長夜悽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後來,也許他倦怠了。滿清覆亡,再造的別一個世界並沒出現。慶親王在審問刺客汪精衛時說,“我們滿人沒治好國家,你們也不一定強到哪裡?”他曾熱烈歌頌過的辛亥革命,只不過腦袋後少了一條辮子,但漢族統治者又比異族統治好多少呢?軍閥混戰,生靈塗炭。在聽到李叔同出家的訊息後,他的好友曾有這樣的認識,我以為這離李叔同出家的根由不遠:“蓋憤世之極,不得已但了自性,其遇亦可悲矣。”李叔同十分清楚自己在世俗世界的遭遇,革命現在已沒有了環境,能顛覆什麼呢?只是把話劇、音樂美術引進中國嗎?孤獨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反叛,反叛使他就選擇了閉門修行,閉門修行這就有了對世俗的不見煩惱的割斷。割袍斷義、壯士斷腕豈止是人間的風景?抉擇無論何處都時時存在。李叔同對人生的缺憾和悲劇的認識是十分清楚的。世俗他不願為,他看透了,索性就求個徹底,於一剎間解開百千結,於是也便最敢舍我,捨棄世間的愛恨牽掛。世間的被人們看作中國話劇、音樂、美術的開拓之功比之宗教還是低了些。浮名關聯的是肉身,而心靈的懸隔想得到安穩妥帖,怕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