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選侯自居。在此情況下,巴伐利亞內閣被迫同意了他的種種要求,包括同意廢黜原選侯及其繼承人、開設議會、削弱貴族權利等條款。
路易非常想將自己的其中一個兒子立為新的巴伐利亞選侯,但如今戰事為結束,考慮這些為時尚早。不過,為了這個最高目標,他首先要做的便是打破巴伐利亞原有的制度。
代表著原統治家族的君主**制度被廢除,一項項旨在保護私人財產和人身自由、平等的法令由他之手發出。如此一來,原有的權貴便大受打擊,新興的權貴在興起之後亦將對法蘭西感恩戴德。只要這一新制度繼續,那巴伐利亞必然會出現一群親法派權貴,屆時便方便做任何事。
ps:兒子太多,王冠太少,繼續打!
推薦票、訂閱、收藏,謝謝!本章節由網書友釋出
第七百七十三章 戰局出人意料
【網 】第七百七十三章 戰局出人意料
法蘭西將巴伐利亞擊敗的同時,奧斯曼與俄羅斯的戰事也發生了變化。
18世紀,奧斯曼帝國已無法像前幾個世紀那樣對歐洲造成威脅,其落後的統治制度造成了官僚、軍隊系統的全面腐化。官僚的**激化了內部的民族、宗教矛盾,軍隊的**造成了對外戰爭連續失敗。時至今日,奧斯曼帝國如同年事已高且病入膏肓的老病人,不但侵略之鋒已成強弩之末,就連自保都未必可以。在此情形下,其與俄羅斯之戰可想而知。
黑海北岸原是遊牧民族生活之地,大多為地廣人稀的草原,除了少數軍事據點、要塞外,鮮有能提供食物的城市、農場。奧斯曼帝國初時還能順利進軍,但正因為進軍順利,其在深入了克里米亞草原後,補給線便成了弱點。
俄羅斯攻略克里米亞多年,在克里米亞一帶建立了多個據點,每個據點中都存放了相當數量的食物、彈藥。因此,當數十萬俄軍南下時,其後勤補給完全不用擔心。
俄羅斯克裡米亞總督波將金將軍在正面防守,令奧斯曼軍隊無法再進一步,同時,蘇沃洛夫、魯緬採夫率軍從後包抄,截斷了奧斯曼軍隊的後路。後路一斷,奧斯曼軍隊也只能後撤。也就在後撤的過程中,俄軍各部前後夾擊,將之重創。而後,俄軍更是一路向前,攻陷了奧斯曼帝國的前線基地敖德薩。
戰爭自4月爆發,俄軍於8月便擊敗了奧斯曼帝國,甚至還佔領了奧斯曼帝國的前線據點敖德薩。這並不是因為俄軍戰力超人,也並非是因為奧斯曼帝國真的不堪一擊,而是雙方的角色所定。
首先,俄羅斯在戰前便已經在克里米亞經營日久,不但補給充足,更是一直以奧斯曼帝國為假想敵。與之相反,奧斯曼軍隊遠來疲憊,又缺乏補給。因此,俄羅斯可謂是以逸待勞。以逸待勞之師與兵困馬乏之旅之戰,其結果不言自明。
其次,奧斯曼軍隊離開敖德薩之後,無論是往北,還是往東,必然將深入俄羅斯腹地,結果便是無力防備側翼和身後,在被切斷後路的同時亦被前後夾擊。
然而,得勝之後的俄軍也未深入追擊,只追殺至敖德薩便止步停留。因為俄羅斯也有相同的問題。黑海沿岸距離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後方較遠,補給線太長,若是繼續深入,剛剛得勝的俄軍也必然會失敗。
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在近一百年間有多次交戰,每次戰爭皆以俄羅斯勝利告終,但這些勝利都有一個前提——奧斯曼軍隊遠離統治中心作戰。同樣每次戰爭也有相似的結局,俄羅斯與奧斯曼談判終戰,俄軍始終無法深入敵境。
俄羅斯在經歷多次擴張後,土地遼闊、人口充足,但由於經濟貧乏,軍隊無法得到精良的裝備。它在同樣落後的奧斯曼軍隊面前自然能屢戰屢勝,可在面對歐洲強國的軍隊時便未必能再有勝機。所以,它在七年戰爭時表現不佳,在與瑞典的戰爭中也難以佔據上風,只是憑著充實的人力資源而能利用數量優勢故作威風。
俄羅斯在戰勝奧斯曼帝國後便調集主力往西增援,葉卡捷琳娜二世一介女流其實不曉軍事,只是她知人善用、虛心納諫,故而才有今日。不過,她對軍隊的瞭解始終有限,無法像彼得一世那樣為軍中配足與西歐強國相差無幾的火槍和火炮。
9月,俄羅斯調兵波蘭一事傳到了中歐。路易對此輕輕一笑,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卻急急趕回了柏林。與薩克森和巴伐利亞戰事順利相對,波蘭戰事一直不順,普法奧三國聯軍各自儲存實力,導致五個月都未能攻下華沙。不過,與巴伐利亞瞬間戰敗不同,薩克森還未投降,並仍然在抵抗。
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