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了運動戰的重要'性',說明在敵人優勢兵力下死守打消耗戰是極不理智的行為。當前在日軍擁有海陸空全方位優勢的情況下,在遠東適當放棄、拉長戰線消除敵人所佔有的優勢,儲存有生力量再伺機消滅敵人方是上上之策。
“布柳赫爾同志關於我們趁勢進攻莫斯科的提議,可謂神來之筆。我們現在缺什麼?石油!哪裡有石油?烏拉爾到伏爾加河一線,也就是現在我們作為主戰場的地方,那七十萬平方公里地下,全部都是石油。既然有石油,而我們又需要石油,為什麼不主動去爭取呢?如今我們所佔據的西伯利亞,擁有完善的煉油工業體系,拿到石油後可以馬上轉化為我們所需要的燃油,我們的坦克、飛機、卡車,在座各位同志所乘坐的轎車,才有動力,戰鬥勝利才有保障,否則,仗只會越打越艱苦,越打越沒信心,崩潰是遲早的事情。”
作戰部長列昂尼德大將極為振奮:“沒錯,向西,不斷向西!如果斯大林一天不放棄戰鬥,我們將一直打到列寧格勒,打到波羅的海沿岸。此前我們思想都進入一個誤區,認為莫斯科方面擁有人力物力的絕對優勢,我們只能採取守勢,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單純的防守是防不住的,只有堅定不移地打出去,打痛敵人,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我們的命運。
“我們遠東一直在堅持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擴充我們的裝甲部隊,訓練一天也沒有落下,而莫斯科方面的軍隊,卻經歷了思想和認識上的混'亂',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恢復坦克軍的編制,目前的力量對比,並不是我們處於下風,而是我們的對手!”
遠東軍總政委斯米爾諾夫大將久經戰陣,他也適時發表了看法:
“從根本上而言,我們和莫斯科方面同宗同族,並持同一信仰,我們比較容易獲得蘇維埃民眾的認同。我們政治部派人跟隨南華方面在中亞實施土地改革,那裡的人民在獲得土地後的欣喜之情,給我們的幹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農業集體化雖然可以極大地刺激工業發展,但對農民而言卻過於殘酷,我們要獲得政權,就是要把握住最根本的東西民心,而土地改革將會是幫助我們獲得民心的鑰匙。”
“沒錯,就是土地!”
一聽有入主莫斯科的機會,布哈林也來了精神,大聲說:“我們可以用我們的飛機,把列寧同志於一九一八年做出的在全體蘇維埃農民中平均分配土地的檔案撒遍東歐平原,承諾一旦我們趕走斯大林及其走狗,必將執行列寧同志的決定,這樣就可以把廣大農民拉到我們一邊來。至於工人,我們可以提高工資,增加市場貨品的供應,使得我們的民眾能夠真正享受到社會主義的好處。
“軍事上的勝利加上宣傳的跟進,我們就可以在解放區少量佈置兵力甚至不佈置兵力,集中所有部隊,全力'逼'向莫斯科!等到拿下莫斯科,我們就佔據絕對的主動,到時候斯大林政權必將崩潰,所有的困難將迎刃而解!”
會議室裡活躍起來,眾人七嘴八舌傾訴著自己的看法。原本所有人面對東西兩線作戰都持悲觀態度,認為遠東共和國的覆亡只是時間問題,但現在跳出國土的束縛再來看待問題,許多困擾已久的難題,卻突然出現轉機,有了解決之道。
以現在遠東共和國的人口,即便全部集中到西伯利亞平原,依然可以用地廣人稀來形容,而這樣的集中,卻可以使得戍守漫長國境所浪費的兵力整合成一個巨大的拳頭,向外猛擊。莫斯科方面看似強大,可以動員和建立上千萬的軍隊,但他們需要在漫長的邊界佈置兵力,蘇聯的國土大都繼承自帝俄,而帝俄的國土,幾乎都是透過向鄰近國家巧取豪奪而來,一旦抽調波羅的海沿岸軍區、白俄羅斯軍區、喀爾巴阡軍區和敖德薩軍區的部隊,邊境防守的空虛必將引來周邊國家群起蠶食,甚至可能引起德國的覬覦。一旦德國趁'亂'從西線發起攻擊,那就真完了,因此無論如何,斯大林也不敢動西線的兵力,這樣算下來,滿打滿算蘇聯也只能組織四五百萬軍隊到西線。
集團軍群級規模的較量,只要雙方數量相差不是太大,部隊的綜合素質將決定戰役的勝負,畢竟短兵相接,直接面對面戰鬥的,數量上都差不多,如果一方訓練水平差太多,沒過多久就崩潰動搖,必將引起全域性的潰敗,而勝利一方則氣勢如虹,趁勢追擊,那結果不言而喻。
現在遠東軍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他們根本不用分心去搶奪地盤,由於遠東高層幾乎都是蘇聯民眾知根知底的老一輩革命家,許多人還是多次在全國代表大會上作為國家的主要領導人發表講話的顯赫人物,蘇聯的黨報《真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