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身和鉤尾三部分組成。它既是一種實用器,也是一種裝飾品。”
“這件西漢帶鉤呈扁長條形,長14。6、寬3。5、厚0。9厘米,是由一塊整和田玉雕琢而成。區域性有褐色沁斑。鉤首及鉤尾均雕作龍頭形,鉤身微弧,兩側各高浮雕一螭虎紋。”
“螭,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蛟龍之屬。一側螭虎的尾巴翻卷到鉤面,另一側螭虎頭向鉤面,絞絲卷尾。鉤體正面陰線浮雕六組勾連雲紋,背部有橢圓形鈕,偏於一側,這是隨玉料雕琢。”
“漢代玉帶鉤,除繼承了戰國時期紋飾之外,還有所發展和創新,該帶鉤螭虎裝飾即是新的創舉,螭虎交相呼應,渾然一體,展示出一種雄渾豪放的藝術風格。”
這件玉帶鉤非常完美,大家欣賞良久。
副會長錢明展示的是一件西漢玉環。
“此環為和田玉雕琢,質地純淨溫潤,扁平圓形。直徑9。9、孔徑5。7、厚0。4厘米。”
“玉環兩面紋飾基本相同,都是運用淺浮雕隱起技法雕刻龍鳳穿雲。一面內外邊緣各飾弦紋一週,內飾龍鳳穿於雲間。另一面在龍鳳之間多雕刻一立獸,側頭、雙臂,四肢發達。玉環兩面的龍鳳均互相纏繞穿於雲間,線條柔和流暢,龍飛鳳舞,栩栩如生。”
“古人在製作玉器時,是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玉璧、玉瑗、玉環三種。但從考古發掘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人對於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人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孔徑的稱為環。玉環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紋飾簡單古樸,是古人佩掛在胸前或系在衣帶上的一種佩飾。”
“到了西漢,玉環的形制更加豐富多彩,如此件龍鳳紋玉環,不僅玉質優良,雕琢精緻,而且構圖新穎,龍鳳形象誇張,雕玉工匠把想象中龍鳳騰躍姿勢和正躍然而起的瞬間姿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充滿著動態藝術的美感。這在漢朝出土的玉器中難得一見,是為西漢龍鳳藝術創新的上乘之作,彌足珍貴。”
這件深具藝術美感的玉環,雲飛揚個人非常喜歡,眾人品鑑良久,才由華國玉雕協會名譽會長李廣德展示下一件藏品。
他帶來的藏品是他本人玉雕作品:玉雕擺件《老子出關》。
“這件玉雕擺件是由高24。5厘米、寬20厘米、厚7厘米的翡翠料雕琢而成。”
“整塊翡翠為淺紫色,間有深紫色。在審料過程中,我按照這塊料的天然顏色和自然形體,進行認真構思,以色定題,就料設計,因材施藝。精細刻劃老子向關令尹喜講說《道德經》之後離開函谷關的情景。”
李廣德簡單的介紹之後,大家開始細細鑑賞。
但見畫面上重嶺疊嶂,豔陽高照,祥雲繚繞,遠處一座城樓掩映于山峰、林木之中,數十隻小鳥在空中飛翔;近處山谷中奇石崢嶸,右側蒼勁松樹屹立於小路旁,與左側另一小樹形成呼應,木橋橫跨于山間泉水之上;橋下流水濺起朵朵水花;小路上仙風道骨的老子大耳下垂,鬚髮飄拂,精神爽朗,樂呵呵地盤坐在青牛背上,一幼童天真活潑,輕盈地邁步於青牛之前面,這一老一小呼應顧盼,流露著出關的喜悅神情,人物形象刻劃細膩,形神兼備,呼之欲出。
作品運用中國傳統散點透視手法,以“s”形構圖,使畫面空間寬闊,層次清晰,表現出高低遠近的效果,使茫茫關山邊域顯得深遠空曠;利用橫向飄動的雲紋,與山石樹木形成曲直橫豎的對比,人物、走獸、流水與山石、城樓形成動靜對比,相互映襯,增強構圖的變化,既有對比,又有統一,使畫面更加豐富多彩。
雕刻上將圓雕、浮雕等多種技藝揉為一體,精心雕琢,使畫面深淺起伏,凹凸變化,在光線折射下產生明暗對比效果,增強空間感和立體感;巧妙用色,將深紫色作為太陽,放在顯眼位置,佈局得當。作品主題突出,虛實相間,繁中求簡,層次分明,玉雕的色澤與選擇的題材十分吻合,使“牛走函谷關,紫氣自東來”得到完美的體現。
《老子出關》作品選配紫檀木雕底座,用浮雕技藝雕刻山石、樹木、小路等,尤其是底座的小路與玉雕畫面右下側的小路連線,給人以畫未盡,意無窮之感覺,不禁為之稱妙。
43 藝術境界
華國玉雕協會現任會長魏佐帶來的是他的個人和田青玉雕刻作品《千里江山》。
這件玉雕擺件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現手法和精密的雕刻技法,展現了祖國的錦繡河山。
整體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