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人民塗炭,公寧忍之?公果欲一戰成事,宜用於效忠清帝之時,不宜用於此時也。說者謂公雖欲引退,而部下牽掣,終不能決,然人各有所難,文當日辭職,推薦公於國民,固有人責言,謂文知徇北軍之意,而不知顧十七省人民之付託,文於彼時,屹不為動。人之進退,綽有餘裕,若謂為人牽掣,不能自由,苟非託辭,即為自表無能,公必不爾也。為公僕者,受國民反對,猶當引退,況於國民以死相拚!殺一無辜以得天下,猶不可為,況流天下之血以從一己之慾!公今日舍辭職外,決無他策;昔日為任天下之重而來,今日為息天下之禍而去,出處光明,於公何憾!公能行此,文必力勸東南軍民,易惡感為善意,不使公懷騎虎之慮;若公必欲殘民以逞,善言不入,文不忍東南人民久困兵革,必以前此反對君主專制之決心,反對公之一人,義無反顧。謹為最後之忠告,惟裁鑑之!”
孫中山同時發出通電一道,略雲:
“北京參議院、眾議院、國務院、各省都督、民政長、各軍、師、旅長鑑:江西事起,南京各處以次響應,一致以討袁為標幟……大勢至此,全國流血之禍繫於袁氏之一身,聞袁氏決以兵力對待 ,是無論勝敗,而生民塗炭,必不可免。……使袁氏果而出此,非惟貽民國之禍,亦且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