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悉收省署新軍歸督軍署,孫中山對桂系的行動至為憤激,派程璧光、胡漢民、汪精衛力爭,和陸榮廷再三商洽,陸始將陳炳焜調職,以莫榮新繼任粵督,答允改省署親軍廿營為海軍陸戰隊,由陳炯明率之入閩,這批軍隊雖號稱廿營,實數只四五千人。就是日後的粵軍。
6年12月2日,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援閩粵軍總司令,鄧鏗和許崇智為副司令。
粵軍出師後,不久即克復龍巖、漳州、汀州各屬,閩南閩西盡入護法範圍。海軍的海圻、永豐、同安、豫章、福安五艦亦於12月7日黎明向潮汕進發。海陸兩軍同時入閩,前途大有展望,不料龍濟光突在海南島宣佈就兩廣巡閱使,派軍數千由瓊島潛渡登陸,深入粵境,海軍乃回師救援,援閩的軍事行動遂告膠著。
7年2月13日,孫中山因陳炯明率粵軍進駐汕頭,遲徊不進,曾函促其攻閩以回邊防。
此後,廣東的軍政府內部問題重重,四分五裂,陳炯明的粵軍在閩粵邊境上不戰不進不退,只求坐大,孫中山原擬以這支粵軍為革命基本武力,結果只是造成了陳炯明的個人勢力。
7年2月26日,軍政府海軍總長程璧光被刺,這是軍政府內鬥最激烈的一幕。
孫中山要建立一支革命的武力,以完成削平南北軍伐,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中國,這個願望是在孫於民國6年到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時才確立的,可是當時孫身邊沒有這樣一個人才,如胡漢民、汪兆銘、戴傳賢、居正等都不是這樣人才,朱執信雖有冒險犯難的勇毅,可是對於軍隊的整訓和組織,又不是專長,於是孫中山在幾經考慮後,想到了蔣中正,蔣這時正在上海,孫於7年3月2日電召蔣,5日蔣由滬抵穗,一連數日與孫密商,孫懇切希望蔣留粵,先從整理粵軍著手,11日蔣奉命遄赴汕頭,晤陳炯明、鄧鏗,15日就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職。
這時候,日本頭山滿和犬養毅函請,孫中山赴日一行,孫因非常國會已定6月開會,所以萬難離粵,特派朱執信前往,面告護法戰爭之目的在於恢復國會。
護法政府內部危機重重,主要是桂系和政學系結合起來排除孫的大元帥職。5月4日廣州非常國會開會,出席議員80餘人,贊成改組軍政府案的佔40餘人,多數透過,於是孫中山命居正將大元帥辭職諮文送交議會,並通電辭職。5月20日非常國會選出孫中山、岑春煊、陸榮廷、唐繼堯、唐紹儀、伍廷芳、林葆懌為軍政府七總裁。
5月21日孫中山告別粵中父老昆弟,表示臨別惓惓之忱,並勉以負救國及整治鄉邦之責,培養民力,增進民智,扶持風俗,發展自治,採人所長,去我所短。隨後即偕胡漢民等,離廣州赴汕頭至三河壩。蔣中正趨迓於江干,睹孫形容憔悴,不覺悽然淚下,因即侍孫赴三河壩,長談至午夜,孫中山留三河壩數日,與陳炯明會晤,並巡視陳部攻閩戰線,力勸陳冒險前進,陳不置可否。6月1日孫赴汕頭粵軍司令部對於軍略及編制,詳細指示,下午搭乘大阪商輪蘇州丸啟行,粵軍司令部遣衛隊和軍樂隊在碼頭恭送,蔣照拂一切。孫中山取道臺北至日本,25日返上海,27日由上海馳電陳炯明並轉蔣,電雲:
“汕頭陳總司令鑑:並轉介石兄鑑:聞張懷芝率大兵已到贛,不日恐有攻粵之事,又聞北兵二千餘,由海道至汕,登陸援龍(指龍濟光),李厚基在閩兵力,日日增加。……現已在三面包圍之中,地位極為危險,此時敢冒險進攻則生,不冒險則必致坐困,以攻為守,則士氣壯,響應多,敵膽寒,一進必收奇效。否則士氣日喪,響應日微,敵膽日壯,而我以可勝不可散之兵,據能戰而不能退之地,必無倖免也,諸兄其速圖之!”
8月30日援閩粵軍進克漳州,即將總司令部移駐漳州鎮守署使。
蔣因為粵軍無所作為,孫中山又留滬未返,所以也請假去上海。
9月1日許崇智在前方督戰,由各將領公推為前敵總指揮兼第二軍軍長。李炳榮、熊略、羅紹雄、鄧本殷諸部皆歸節制。4日蔣謁孫中山請訓,因奉命返粵,5日偕邵元衝啟程,13日抵汕頭晤粵軍參謀長鄧鏗,18日抵漳州總部,晤陳炯明後,檢閱各方戰況報告,計劃進攻同安,猛擊北軍。
12月13日孫中山函許崇智和蔣中正,囑固守觀變,勿萌退意,認為須保守固有地盤,維持固有武力,以為應機觀變之用。
此後國內變化甚大,民國8年6月29日孫中山函陳炯明,促其自福建回師廣東。孫認為粵軍此時在閩不特四面受敵,孤立無援,且給敵人造機會。故欲求今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