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宅面邀。一直到9時,張勳才乘汽車出門,先訪王士珍,後到總統府。黎備有豐盛的筵席與張勳共進午餐,並邀王士珍、李經羲、江朝宗等作陪。張勳在宴會上用書面提出解散國會以外的解決時局辦法五條:
一、組織責任內閣;二、召集憲法會議;三、改良國會規制,減少議員名額;四、赦免政治舊犯;五、摒退公府僉壬。
此時黎已經失去了抵抗,就在條文上親筆批明:“交院分別辦理”。張勳還在口頭上補提了三個條件:
一、請將優待清室條件列入憲法;二、請訂孔教為國教;
三、請批准定武軍(辮子軍)增招軍隊二十營。
關於制憲問題,張勳主張援引民國元年南京臨時參議院的成例,由各省推派代表二人,組織憲法會議。黎也向他反提了四個條件:
一、獨立各省取消獨立;二、天津總參謀處撤銷;三、各省軍隊撤回原防;四、各省不得扣留中央稅款。
張勳變成北京政府的新主人,他在謁黎後通電獨立各省說:
“入都後,折衷各方意見,條舉磋商,如組織責任內閣、召集憲法會議、改良國會規則、減少議員額數、赦免政治舊犯、摒退公府僉壬等事,均蒙主座批准。……各省宣告脫離之始,所提條件雖有不同,而其大端要不外乎此數者。今者既經解決,則收束軍事,亟應實踐前言。電到之日,請即取消獨立名義,其軍隊已出發者,即日調回原駐地點。勳俟佈署稍定,亦當率隊歸徐。”
同一天,王士珍、張勳、江朝宗三人聯名致函徐世昌、段祺瑞、請其勸告獨立各省取消獨立,並表示擁護李內閣的態度,康有為也同時通電獨立各省勸其取消獨立。電報中稱讚14省督軍呈請解散國會為“大有功於民國”。電報憤慨地說:“大總統以解散國會為慚德,伍總長以堅不副署為守法,各報幾以解散國會為不道,南方各省欲借解散國會興師討罪,震驚全國。豈忘國會之萬惡,而暴民應專制以亡國乎?”他又否定《臨時約法》應當繼續遵守。電報說:“《約法》非吾四萬萬之民意也,不過十七省都督之代表以兵力強為之。今十四省督軍以兵力散之,出爾反爾,乃其宜也。”
16日,張勳頭戴紅頂花翎,偕同定武軍四個統領乘汽車到神武門,換乘肩輿到清宮,由清室內務府總管世續匯入養心殿謁見溥儀。張勳行跪拜大禮,自稱奴才恭叩聖安。溥儀賜坐,賞以紫禁城騎馬,四個皇妃也都到養心殿來和他接談。溥儀賜宴,並賞以古磁及名畫多件。接著又到東交民巷遍訪各國公使,日本林公使設宴予以招待。
張勳到北京的這天,也正是他的八面威風發展到最高峰的一天。從這天起,他的威風開始逐步下降,根據徐州會議的決定,對於一切有關國家大計的問題,得由大盟主全權處理,事後再以文電通告有關各省。張勳到北京後,就是以大盟主的資格對有關各省發號施令。但是問題也就發生在此。以前無論袁世凱或者段祺瑞當權的時期,都把各省軍閥當作天之驕子,遇事要和他們商量,不商量就行不通,因此養成了各省軍閥人人目空一切。袁、段都是北洋派的領袖,尚且如此遷就,張勳何物能夠自居於各省軍閥之上而向之發號施令;督軍團裡面有段派,也有馮派,此外大小頭目也沒有真正甘心充當張勳奴才的人。在督軍團向黎進攻的時候,必須推出一個人來出面,張勳才得風雲一時,現在黎的抵抗力已經不存在,而這個大盟主還要獨斷獨行,大家豈能容忍?
張勳與各省之間,首先在內閣問題上發生矛盾。李經羲內閣是張勳一個人所支援的,段、馮兩派都不喜歡這個內閣。李所定的閣員名單,外交梁敦彥,內務袁乃寬,陸軍雷震春,財政張鎮芳,海軍薩鎮冰,教育蔡儒楷,農商李盛鐸,司法錢能訓,交通楊士琦。其中大部分為洪憲帝制派和復辟派。張勳原擬提出著名的前清遺老勞乃宣為內務總長,由於勞的政治色彩太濃,才改提袁乃寬。這張名單實際上不是李經羲定的,以前張勳推戴徐世昌組織內閣的時候,就曾替徐開出一張閣員名單,那張名單和這張名單的內容完全相同。
這時督軍團還不便公然與張勳正面爭吵,就借題反對這個張冠李戴的內閣。張作霖發表鹽電,竟說李經羲不肯副署解散國會命令是與南方有了勾結,因此建議仍推段組織內閣。曹錕發表鹹電,建議組織統一軍權的軍人內閣。他認為:“芝老刻難復出,菊老更不問事”,主張“敦勸聘老擔任組閣”。閻錫山發表刪電,張懷芝發表鹹電,楊善德發表刪電,一致主張聘老組閣。
北洋習慣,每一個新內閣產生,必須有各省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