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作者:丁中江

宣告:本書由霸氣 書庫 (。。)自網路收集整理製作;僅供交流學習使用;版權歸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歡;請支援正版。

作者簡介

丁中江先生1917年出生於雲南昆明,是臺灣一位家喻戶曉的政治家和近代史學家。其父丁石僧先生追隨孫中山先生為同盟會早期會員。

丁先生積二十年心血結晶,撰成《北洋軍閥史話》一書,1962年起在臺北《大華晚報》逐日連載,膾炙人口。1964年初版問世,自此前後共版七次,紙貴洛陽,世界各國大圖書館中,凡有中文藏書,必有《北洋軍閥史話》。

早年曾在重慶、廣州、香港、曼谷等地創辦多種報刊,六十年代後,在臺灣三家電視臺(臺視、中視、華視)擔任政治評論,影響頗著。

1988年冬,雲南耿馬大地震。丁先生率救災小組,攜藥品、衣物、捐款赴雲南災區慰問,從此致力於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以“兩岸一挑夫”自況 ,矢志搭建兩岸同胞互愛、互敬互助之橋樑。

序言

丁中江先生著《北洋軍閥史話》一書,多年前曾讀過。去年10月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擬將此書推薦給大陸讀者,邀我做些出版前的編輯校訂工作,並有機會在京與丁先生見面相識。

海峽兩岸彼此隔絕四十多年,學術文化交流,也人為地被封閉起來,相互較少了解。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與文化傳統的偉大民族,曾以其豐富多采的文化創造,為世界文明史的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現在中華民族的發展與振興,當然也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隔絕與封閉,不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建設。學術研究要及時瞭解和吸收已有的成果,做為自己的起點,但目前,海峽兩岸的學術著作和學術刊物,由於缺少正常交流渠道,一般學人很難看到,嚴重地影響學術研究工作的開展。臺北有位歷史學家曾撰文說,他如不能利用北京收藏的歷史檔案,便難以寫出令人信服的歷史。同樣,以民國史為例,大陸學者如不能利用臺北特藏的民國時期的檔案資料,有些專題研究,就會感到困難。近年來,儘管臺灣與大陸之間還有許多人為的隔閡,但海峽形勢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兩岸關係從緊張走向緩和,從長期隔絕走向相互交往,加強兩岸聯絡,擴大兩岸交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據報載:1990年兩岸文化交流有較大的發展,就出版方面來說,大陸圖書直銷臺灣,在出版書籍方面也有不少合作,特別在文學作品方面。在大陸以我所見所聞,臺灣作家的作品,各地書店書攤,隨處皆有,但學術著作的出版僅為零星現象。在這方面,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如臺灣《柏楊版資治通鑑》,該公司已出版至56卷(書名《現代語文版資治通鑑》)。這次又將印行丁著《史話》。希望今後能有更多臺灣學者的著作,能與大陸讀者見面。《北洋軍閥史話》一書,在臺已多次再版,深受讀者歡迎。據丁先生介紹,明年與大陸版印行的同時,在臺將出修訂後之第八版,並函囑為之作序。多年來,因工作關係,就民國初年這段歷史寫過文章和著作、並編過一部《北洋軍閥1912—1928》多卷本的書,對北洋軍閥史稍微熟悉,為向大陸讀者介紹丁先生這部著作,在此書大陸版印行之際,藉此機會談談北洋軍閥的由來與發展,供讀者參考。

北洋軍閥是產生於清末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就是這個集團的總頭子,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從1912年起至1928年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袁世凱雖然死去,北洋軍閥集團也發生了分裂 ,但相繼控制北京政府實權的皖系、直系、奉系,以及在北方控制一省或地區的大小軍閥,也多出自這個集團。他們相互間為了爭權奪利,造成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大軍閥為爭奪對北京政府的控制權,更是經常爆發大規模的戰爭,隨著戰爭的勝負,北京政府的實權,也就在各派大軍閥手中轉移。在此期間,北京政府所謂的總統、執政、大元帥就多次更換,內閣總理的更迭就愈加頻繁,從1916年至1928年短短的13年中,就有38屆內閣,最短的兩屆只有六天,無論哪一派當權都不長久。北洋軍閥的統治從1912年算起雖只有17年,由於連年內戰,卻給人民帶來空前災難。因此說,北洋軍閥這個集團的產生和發展,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此洋軍閥的形成,是近代中國的產物,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清末的湘軍與淮軍。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清政府在談及清代制沿革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