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量不足,所能承接的產業很少,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又缺少完善的基礎建設,至於印度,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坑。
所以美國產業轉移的唯一目的地,就是中國。中國也利用這一時期,建立起了完整的供應鏈體系。
等到低端密集型製造業再向東南亞轉移時,中國已經控制了上游供應鏈,諸如越南、孟加拉等國,只能作為中國供應鏈的補充。
就比如越南,辛辛苦苦半年的時間,做了3700億美金的貿易量,對外宣稱貿易成長百分之好幾十,但一算賬,只有7億美金的順差,算起來利潤不到04,拼夕夕走量促銷都比這賺的多。
這就是因為越南做的是低端的來料加工,而沒有掌握完整的產業鏈在,在上游受制於原材料供應商,下游受制於市場的銷售商,自己完全沒有定價權。
若是按照日本的雁行理論,在產業專業的過程當中,承接產業的國家應該是分散的。美國這隻頭雁,留下一部分核心產業,將其與部分給了西歐、墨西哥、日本等國。
西歐再將淘汰產業分給中歐,接下來是東歐,墨西哥將產業向拉美地區擴散,日本則分給亞洲四小龍,再從亞洲四小龍到亞洲四小虎,然後再向亞洲其他國家擴散。
最終就是發達富裕國家保留高附加值產業,貧窮落後國家希納低附加值產業。所有國家加起來,構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形成所謂的全球化。
然而這一理論到了中國卻不靈了,中國的體量足夠大,可以吸收全部的產業鏈,因此產業鏈到了中國這裡,變成了在中國內部進行消化,最終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是中國在形成完整產業鏈的同時,還形成了終端龐大的內需市場。
因此當美國想要將產業鏈從中國移除的時候,就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找不到國家來承接這麼龐大的產業鏈,二是資本已經離不開中國市場了。
第一個問題,政府搞了個tpp,把一大推太平洋國家拉進來,希望用整個太平洋國家來承接中國的產業鏈。
結果懂王上臺以後自己先退群了,中國反倒是想加入這個tpp,讓其他tpp國家成為中國產業鏈的附庸。
而第二個問題,就是真的無解了。讓資本遠離市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比如為了打壓中國的晶片產業,美國掏了500多億美金做補貼,搞了個《晶片法桉》,其中有一條內容就是,拿了我這個補貼的企業,十年內不允許在中國進行投資。這擺明了就是讓企業二選一選邊站。
然而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這一條款的,不是韓國的三星,也不是對岸的臺積電,而是美國的英特爾。
英特爾在中國不光是每年賣幾百億美金的晶片,還投資了諸如雲端計算、大資料分析、物聯網、智慧裝置、可穿戴技術、智慧機器人技術、無人機、車聯網、虛擬現實等產業,英特爾在這些產業提前佈局,就是為了未來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為了拿你美國政府幾十億美金的補貼,放棄幾百上千億的市場,真當我英特爾是棒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