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7章 自主創新之路

企業論壇當中,李衛東也算是給相關部門和很多企業家提了個醒,讓他們別太相信什麼全球供應鏈,至於他們是否願意相信,會不會做出應對,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企業論壇結束後,李衛東又馬不停蹄的來到了清華大學。

辦公室內,莊教授拿著一份技術目錄,在上面標記著。

片刻後,莊教授將技術目錄還給了李衛東,同時開口說道:“李董事長,這些打對號的專案,是我們目前可以幫你解決的;這些打圓圈的,是可以透過研發,幫你們解決的;

這些打問號的,是透過研發以後,有可能幫你們解決的,這個不是百分百;只有打叉號的,我這邊真的是無能為力,至少近幾年是無法取得技術突破的。”

李衛東接過技術目錄,望著上面一大片的叉號和問號,苦澀的笑了笑。

李衛東在特區投資的感測器企業已經運營類一段時間,但目前為止還只能生產低端的產品,距離中端產品還有些差距,距離高階更是摸不到邊緣。

市場上對於感測器的需求,也是以中端為主,至於高階感測器,需求的數量雖然不算大,但利潤卻十分可觀。

低端感測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不說,而且利潤還薄。

李衛東付出了十幾億的投資,雖然對於整個感測器行業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但花了十幾億就為了做低端的感測器,李衛東肯定是不甘心的。

於是李衛東便聯絡了清華大學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教授,希望得到技術支援。

高校對於李衛東這種國內知名的企業家,自然是非常歡迎的,財神爺嘛,誰不喜歡。

於是李衛東很快就對接上了這位莊教授,莊教授是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教授,算是國內感測器研究方面比較權威的人士。

然而結果卻並沒有讓李衛東感到滿意,國內在感測器方面的研究還是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李衛東所面臨的很多技術難點,國內的科研團隊就解決不了。

感測器被研發出來,最初是為了工業生產,在工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對生產節點上的引數進行控制,因此催生了感測器的發展。也因此工業感測器主要就是針對流量、物位、溫度和壓力這四大工業引數。

進入到日用領域以後,感測器的檢測資訊又進行了細分,主要保包括聲敏、光敏、熱敏、力敏、磁敏、氣敏、溼敏、壓敏、離子敏和射線敏等。

第一代感測器是結構型感測器,主要是利用結構引數變化來感受和轉化訊號,這東西沒有什麼技術難度,隨便一個學應用物理的都能搞出一大堆。

第二代感測器是固體感測器,這當中就要用到半導體、電介質、磁性材料等固體原件。後來隨著積體電路的發展,還出現了整合化的感測器。

整合化感測器也是市場上需求最多的種類,中國只能生產中低端產品,八成的高階產品都需要依靠進口。

第三代感測器就是所謂的智慧感測器,這種感測器具有自診斷功能、記憶功能、多引數測量功能、聯網通訊功能等。

智慧感測器的科技含量比較高,成本也高,基本上不會用於家用領域,基本上都是一些高精尖的商用或者軍工裝置才會用到智慧感測器。

中國的感測器起步比較晚,到了改革開放以後才開始發展的,“六五”計劃的時候,中科院開始研究矽材料的力敏感測器,當時只做出了10毫米乘10毫米的矽片。

到了“七五”計劃時才解決了2英寸的矽片晶片,“九五”計劃時才做到了4英寸晶片。而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小規模量產s晶片了。

所以在當時,中國的感測器的確落後於發達國家的,落後的程度恐怕不亞於晶片產業。也因此即便是到了清華大學這種中國最高階的學府,也無法解決李衛東所遇到的問題。

望著技術清單上的圈圈叉叉,李衛東心中估算了一番,就算是現在給莊教授大幾千萬的科研經費,所能解決的問題也十分有限。

於是李衛東開口問道;“莊教授,我大致看了一下,這上面的叉號和問號,遠比對號要多得多,也就是說很多技術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不知道您還有沒有其他建議,幫我解決這些問題。”

莊教授想了想,開口說道:“技術研發嘛,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而是很多時候,花錢花時間做了研發,也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所以不是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嘛,叫‘造不如買’,既然我們自己做不出來,也就花錢買唄!如果可能的話,直接從